“村党支部以建设吉庄特色产业基地为契机,改造100亩老旧种植基地,建成村特色产业基地,还规划了新果园,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入。”明光市苏巷镇吉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阚绪凯高兴地介绍。
吉庄村是明光市苏巷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吉庄村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有效夯实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强引领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走进苏巷镇,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映入眼帘。
“我们以‘党建+产业+文旅’为主线,申报规划文庄水库文旅项目,打造集产业发展、观赏游玩、餐饮娱乐、康养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及文化休闲旅游示范区。”阚绪凯介绍,吉庄村激活乡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让村民“钱袋子”更鼓了。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2021年12月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带“群雁”效应,注重党支部书记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吃透党的方针政策,到群众中宣讲政策,为党员讲党课,起到“个十百千”效应带“群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性教育等组织生活制度,扎实推进“六亮”行动,充分调动党员干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党员积极为村集体发展建言献策,争做建设家乡的“主力军”。
强支撑 打造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苏巷镇吉庄村曾是贫困村。2021年,明光市委组织部下派驻村工作队阚绪凯担任吉庄村第一书记。村上的老人笑着说,“他一个医生能带我们村发展吗?”
阚绪凯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2021年6月正式入驻吉庄后,吉庄村20多个大棚有机西瓜受天气影响出现滞销。他积极向上级汇报,工作队对接3家派出单位,启动消费扶贫应急响应机制,短短2天时间,2万斤甜瓜全部销售一空。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苏巷镇持续巩固提升乡村两级换届工作成果,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苏巷镇选举新一届村两委成员44名,其中女性21人,退役军人5人,45岁干部以下33人(占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8人(占40.9%),平均年龄36.8岁,比上一届平均年龄降低9.7岁。同时吉庄村积极培育“懂技术、爱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全力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强动能 多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穷则变、变则通。吉庄村产业基础曾很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近年来,吉庄村创办党员示范合作社2个,发展艾草种植业和特色种植业,使瓜果产业实现了从“甜疙瘩”到“金疙瘩”的转变。
吉庄村西瓜种植大户杨寨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我今年承包流转了88个大棚,一年下来预计能收入十五六万元。”
近年来,苏巷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助推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改薄倍增”行动。建立编制“一村一策”实施方案,围绕“一村一品”定位,精心打造吉庄艾草、曹平葡萄、陆郢花卉、牛郢水果山芋等特色产业基地,实行“企业+村集体+农户”运行模式,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全力招引牛郢山芋、吉庄艾草深加工企业入驻,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打造百万元强村1个,30万元以上村超60%,2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强效能 充分激发乡村治理活力
“周末我们就过来针灸,我这个肩周炎都好多了。”吉庄村村民老戴开心地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乡村治理,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苏巷镇积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好办法,通过党建带关建、妇建等形式,组织成立“红哨子”志愿服务队,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架起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该镇围绕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制定有文化底蕴、操作性强、认可度高的村规民约20章。在戴巷村试点数字乡村建设,切实发挥“综治户长制”实效,把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搬到线上,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10件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推深做实“党建+信访”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提高信访初访结案率,清理信访积案,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工作经验。(张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