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郎溪县建平供销农事服务中心育插秧中心,一个个塑料大棚整齐林立,一块块平整的良田错落有致,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迎风挺立,几名工人正将育秧盘整齐地排列在农田里,一幅静谧的农忙图尽收眼底。
近年来,郎溪县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以高标准育插秧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高标准做实“两强一增”行动,推动郎溪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技术创新 便捷高效。在育秧工厂,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只见一台育秧设备首先将粉碎后的泥土均匀铺在育秧盘上,之后育秧盘沿着输送带向前行进,设备将水稻种子均匀地铺在育秧盘上,继续在种子表面撒上泥土,将一个个育秧盘码放整齐。最后,轨道运秧小火车承载着一百多个育秧盘行驶在农田里临时架设的轨道上,抵达目的地后,再由工人将育秧盘整齐铺设在田间,整套流程简单有序又便捷。
近年来。郎溪县围绕“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安全生产、提高水稻单产”的目标,积极引进先进育秧设备,育秧工厂现拥有4条生产线,通过高科技育秧设备的引进,实现流水线播种,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坚持自主创新,设计出轨道运秧小火车,一辆辆穿梭在基地的轨道运秧小火车,实现从工厂到基地全程自动化。“下一步,我们要引进码垛机器人,这样就实现全流程的机械化,不管是育秧设备还是运秧小火车,都是机械强农的表现,通过这些器械设备的引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带动了整个中心的增收。”建平供销农事服务中心董事长陈钦建介绍道。
科学育秧 规范管理。育插秧中心采用“工厂+基地”的模式,育秧基地占地860亩,为规范管理,基地将区域划分为再生稻区、中稻区、插旗区。插旗区即为培育区,主要用作水稻、小麦、油菜品种试验示范,通过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出好的种、药、肥,再将筛选出好的种、药、肥进行市场推广。保证种子优良性的同时,育秧基地还为农户提供机插服务,从而降低育秧、插秧等生产过程风险,实现生产风险的转化。
“我们的大棚育秧不受时节影响,可科学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和土壤基质酸碱度,调整秧苗的生长速度,缩短秧苗生长周期,一般情况下一周时间秧苗就会出土1公分。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培育种植再生稻4000亩,中稻16000亩。”建平供销农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唐巧莉说道。
通过水稻育秧和机插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推广,促进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推动了郎溪县水稻规范化管理、机械化种植的发展。
带动就业 促民增收。“我都七十多岁了,在育秧工厂干活很轻松,都是机械化生产,我们只需要在旁边搭把手就行。”正在从器械上卸育秧盘的村民余大水告诉记者,像他一样在育插秧中心工作的村民有二十多人,原本他们在家没事干,现在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工资待遇也很好。
不仅带动就业,育插秧中心通过开展水稻育秧、机插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改变了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实现了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生产模式的转变,农民摆脱土地和农事的束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有利于农田向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了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极大地减少土地抛荒,增加粮食生产总量。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快推进水稻机械化种植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郎溪县“两强一增”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水稻育插秧工作进程。该县坚持加强部门协作,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大补贴力度,形成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市场运营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推进工作机制。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朝元介绍道:“目前,我县拥有插秧机86台,2021年机插面积达到10.2万亩,2022年在建平、凌笪两镇新建水稻育插秧中心2个,新增高速插秧机7台。水稻育插秧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将大大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开展托管和社会化服务,预计新增机插面积1万亩,力争2022年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提升5个百分点。”(王敏 黄康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