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48万元!2021年,太湖县江塘乡大塘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令周边村镇惊羡不已!这个仅有698户2640人的村庄,曾经还是个薄弱村、后进村,近年来,通过村干带领、能人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跑出了让人讶异的加速度,连续3年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近日,记者来到该村,解锁该村致富密码。
盘活资产“零突破”
大塘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付晓峰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塘村由原大塘、安山两村合并而来。撤并时,原来老旧的村部、校舍、厂房以及部分集体山林、土地、水面等被闲置了起来。怎样才能将这些闲置资产和资源利用起来?村两委经多方问策,决定对闲置不动产和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改造、发包、租赁等方式盘活资产资源,让“集体得收入、村民得实惠、承包户得效益”。
通过村两委积极招商,老村部和一些沿街店面顺利出租,年收益4.93万元。为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增加经营性收入,村集体还将原安山村近70亩林场和10亩耕地租赁给安山油茶开发公司,年租金1万元;将原安山小学通过土地置换开垦耕地20亩,并流转给俊杰农民专业合作社,年租金1万元;将300亩来星湖空中区域租赁给协鑫能源公司,年租金11.01万元。通过上述举措,大塘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了稳定的基础。
产业带动“强家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大塘村拥有耕地面积4500亩,林地面积3900亩,村内杂木及秸秆资源丰富。随着土地平整,全村的田地基本实现了流转,闲置劳动力越来越多。为了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增加就业岗位,村两委经过考察发现,当地的气候非常适应香菇等食用菌的生长,因此决定把种植食用菌定为大塘村的首选发展项目,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稳步发展食用菌种植。
“占地100亩,共有160个大棚。”舜华菌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甘振德告诉记者,村里将香菇大棚建好后,租赁给公司进行经营。2021年,公司菌棒生产突破110万棒,村集体实现分红17.5万元。脱贫户将5万元小额信贷入股公司,每年保底分红3000元。进入种植基地或扶贫车间务工,每人每年工资收入约2万元。
为提高农户积极性,带动农户种植香菇,公司采用四统一保、协议式分户种植、脱贫户入股分红和带动村民就业等四种模式实现村民增收。甘振德介绍,公司将成熟的香菇菌棒按每棒5元价格测算,种植户领到各自承包的大棚管理,公司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按质回收鲜菇。2017年,贫困户汪功平种植香菇6000棒,自主销售2450斤,收入14000元;公司回收8700斤,收入34800元。共收入48800元,除去菌棒成本30000元,半年周期获利18800元。
自2016年以来,大塘村食用菌基地共带动周边8个基地共同发展,累计生产菌棒300万棒,总共带动460户脱贫户增收。“接下来,我们还将稳定生产规模,逐步改变以鲜销为主的销售方式,实行产品深加工,把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全村乃至全乡、全县的主导产业。”甘振德说。
投资经营“花开多枝”
有了一定基础的大塘村,从2021年开始紧抓投资机遇,瞄准发展方向,让村集体经济“花开多枝”,扩大村集体经济增值空间。
付晓峰介绍,该村采取“村集体+公司”模式,投资305万元成立来星湖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2021年,通过将水面承包给村内党员能人,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采取“租金+分红”模式,投资120万元改造提升3000平方米番鸭养殖基地,通过承包给村内养殖能人,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村里还整合村内人力资源,成立了安徽开拓劳务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承接建筑劳务分包和工程项目建设,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6.04万元。同时带动12人长年就业,人均年收入1.2万元。
截至目前,大塘村共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投资1.5亿元招商引资企业1家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含省示范合作社1家)。先后注册了“盛塘大米”“日兴油茶”4个农产品品牌和“七星池”“蘸蘸香”“大塘脆”3个香菇品牌。
村里有实力,干事有底气。最近一年,大塘村加大了村集体反哺村民的力度。在省委组织部的帮扶下,村两委积极作为,不断加强交通、水利、环保、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先后投入300万元新建(提升)9座提灌站,整治18口当家塘。利用村闲置用房,改扩建了大塘村党群服务中心,新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改造了集生态、文化、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人民公园,让村民过上了“市民”生活。(安徽日报农村版首席记者 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