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新桥小学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六个融入”(融入常规课堂、融入培养方案、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融入素质拓展),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见效。
常规课堂,探索劳动教育从“单一”到“全程”。新桥小学在常规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劳”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中得以渗透、落实。通过筛选和劳动相关的教学素材,构建起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习小学科学三下《凤仙花的一生》一课时,教师结合校园种植活动,为学生准备凤仙花种子,带领学生开展历时一个学期的凤仙花种植体验。从播种到收获,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融入培养方案,推动劳动教育从“弱化”到“强化”。成立劳动教育领导组,强化对全校劳动教育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不断完善劳动教育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评价方案,出台《新桥中心小学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推动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每日大扫除、周五劳动实践课等集体劳动,开展日常生活劳动;通过校园绿化美化、耕读乐园农作物播种、栽培、护理、收获、分享等,开展生产性劳动;通过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企业公司参观、社区志愿服务(公益服务)等,开展服务性劳动,近两年超过300人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劳动实践从“被动”到“主动”。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设“耕读文化党史园”,紧扣“红色”主题,深耕红色资源,深培红色力量,干好为民服务,利用“2+8+9”党史学习教育模式(2个阵地,8个参观点,9种学习教育形式),用好用活本地红色资源,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依托课堂阵地、党史专题讲座、劳模事迹报告会、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故事分享会等,强化劳动教育入脑入心。同时通过参与“校园、家园、田园、社园”四园劳动,引导学生从“喊我来劳动”向“我要去劳动”转变,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更多的劳动幸福感。
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劳动观念从“要求”到“习惯”。制定首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群22项,为学生创造更多劳动实践机会,推动劳动教育生活化、常态化。发挥劳动育人功能,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专长申报“家园”劳动种植岗位,让学生将在学校乐园里播种、培育的西瓜、丝瓜和葫芦等农作物秧苗带回家种植、养护、观察、欣赏、创作、采摘,并带到学校和同伴们分享。
该校年均设立“家园”劳动种植岗位8个,参与“家园”劳动种植岗位100余人次。学校制定《新桥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新劳动教育指导意见》,发布劳动实践任务动态清单,分为3大类22个小类,学生可根据时间安排选择适合的劳动任务。此外,以专题讲座报告、劳动教育基地参观体验、劳动微视频征集、劳动教育成果展等形式,营造良好校园劳动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融入社会实践,培养劳动能力从“掌握”到“创新”。依托旌德辉煌粮油企业,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农耕体验、农耕文化、劳动教育”等为主题,规划设计特色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打造劳动教育研学体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劳动品质。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在新桥社区义务打扫卫生、去街道清洁牛皮癣、做一天环卫工人、当一天小交通警察、做一天场馆解说员等,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和创造性劳动。引导学生深入劳动一线,向劳动人民学习,用双脚丈量大地,砥砺爱国奋斗精神。
融入学生素质拓展,促进劳动教育从“智育”到“全面”。学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组建园艺、手工、折纸、书法、音乐、舞蹈、蒲公英诗社、小记者团、红领巾广播站、棋艺、手工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画)、美术刻画小组和体育活动小组等14个兴趣小组,邀请专人予以指导,推动以点带面,扩大覆盖范围。
因时而动,结合重要节日、节气,组织特色劳育活动,比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包饺子,教师节、母亲节编制花篮等,增强仪式感,体验劳动乐趣。各项活动的开展,从不同角度倡导工匠精神,彰显劳动的意义,体现了劳动精神传承与发展,助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龚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