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特色产业
“不等不靠”的鲁来根:循环农业发“牛”财
来源:黄健生 2022-05-12 15:38:00 责编:许雅婷 许梦源 夏朝阳

清晨,桐城市青草镇江岭村的周冲山上,空气里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53岁的鲁来根穿着雨靴,挽着袖子,正在自家的牛棚前忙碌着。

清扫牛槽、添草喂水、整理圈舍……如今已成为桐城市鑫瑞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鲁来根,很多活儿依然坚持亲力亲为。“不等不靠,只要选对路子,勤劳肯干,总会成功的。”鲁来根说,这几年创业不容易,手里有活儿做着,心里才更踏实。

不惧失败,试验铺就成功路

2013年之前, 鲁来根常年在北京等地务工,从事装潢行业,收入不菲。“但离家远,更无法照顾到家里。”鲁来根说,眼看儿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和老婆几番商量,决定回老家自己创业。对于“创业干什么项目”这个问题,鲁来根当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在他看来,从小就看父母在家里养鹅,想来应该是件简单的事,那就建个养鹅场吧!

到江苏去考察一趟,订好了鹅苗。建鹅舍、买鹅苗、买饲料……鲁来根用多年打工的20多万元积蓄,分三批进了2500只鹅苗,在江岭村河沿水库后梢搞起了肉鹅养殖。原本铆足了劲儿想要大干一场的他,却被浇了一盆冷水。“没有经验也不懂技术,买来的小鹅接二连三生病,出栏时又被收购商压价,一年不到,投资就赔得一干二净。”鲁来根的首次创业就这样以失败告终,血本无归。

“我不晓得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只晓得生活还得继续过。”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鲁来根沉默了一阵说。初次创业的失败,并没有击垮鲁来根夫妻俩的创业激情和信心。“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很快,俩人寻思着,准备开始第二次创业。

主动出击,甩开“等靠要”思想

“牛不容易生病,养殖的技术含量也要低很多。”吸取了上一次教训,鲁来根夫妻一合计,决定开个农场养牛,但资金却成了第一难题。

“真的多亏亲朋好友,不然我也没有今天。”鲁来根的言语间充满感激。他回忆说,那段时间,亲戚朋友及村干部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帮忙出谋划策。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凑了5万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鑫瑞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013年底,鲁来根买进了20头羊、5头牛,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除了建设牛棚,他还在江岭村投资2万元建起了小型茶叶加工厂。

“合作社的水电、道路、沼气池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的,产品销路基本在本地和周边乡镇。”鲁来根告诉笔者,这几年,在政府引导和各部门的帮助下,他的合作社很快走上正轨,现在年收入近50万元。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现有养牛大棚3000平方米、沼气池400立方米,机具设备一应俱全,服务生产的车辆近10台,现存栏母牛65头、小牛40头、生猪6头、羊32只、土鸡100多只。合作社有固定职工2人,其中本村的鲁和生是脱贫户,还不定期接纳村民就地就近务工。

“要创业就不能懒惰,更不能对政府抱着‘等、靠、要’的心态,必须自己有规划、有目标、干实事。”鲁来根笑着说,养牛和伺候人一样,得用心,一顿牛儿吃多少草、添多少料、饮多少水要心中有数,还得学勤快些,将牛粪清理干净,地面垫平整,夏季要透风凉快,冬季要挡严保暖,做好了这些,牛就长得快,才能给人带来好的收益。

提升技能,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在鲁来根看来,第一次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懂技术,盲目操作”。为学习业务技能知识,他报名参加了青草镇人社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技能培训”,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掌握了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了销售技巧,提升了养殖技术。

“培训后我受到很多启发,还结识了一帮朋友,让我明确了发展方向。”鲁来根告诉笔者,合作社创业以来,一直是用自繁自育、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后来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他尝试采用“养殖+种植+休闲农业”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合作社的发展才走上了“快车道”。2021年,在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他投资50多万元,兴建秸秆收储车间1000平方米。聊起用秸秆养牛的事来,鲁来根高兴地说:“玉米秸、果子秧、稻草别人扔了不要,我却当‘宝贝疙瘩’!现在我已经收储了2000多吨秸秆。牛吃百样草,秸秆配上青草牛特别喜欢吃!” 2021年,他还流转了陶驿村八组和九组的300亩农田种植水稻。

谈到今后养牛的发展前景和打算,鲁来根信心满满地说:“牛全身都是宝,牛粪能做沼气,用来做饭照明,多余的牛粪拉到地里上肥,地发虚,不结板,庄稼自然长得就快。用不完的还可以卖出去,不但节约了成本,还增加了一个收入来源。”从秸秆养牛到牛粪上地长出好庄稼,这是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尝到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甜头,鲁来根开始组织和带动周边农户养殖家畜禽、种植蔬菜水果。疫情期间,他还通过微信朋友圈,卖起了牛肉、鱼肉和水果。由于品质过硬,他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已经积累了不少回头客。(黄健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