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N+1”模式
为响应‘’减负”号召,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颐和佳苑小学教育集团联合家家景园社区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努力挖掘校内外资源,安排了戏曲、篮球等兴趣班,以及“普惠托管”等。寻求管理精细化,创新构建课后服务“N+1”管理体制,让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N+1”即“N个班级,1人负责”: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每人分管一个年级、几门课程。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每天关注班级、课程动态,及时掌握工作安排落实及家长反馈等情况。
为何要实行“N+1”的管理模式?颐和佳苑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钱梅娟介绍:“我们整个集团有九十多个托管班级,要想贴近学生的需求,就要引进不少校外资源,这就需要严格把关。把关意识形态,避免中途更换老师,筛查安全隐患,保证课堂质量,这是管理的重点,也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同时,有把关人还能做好双向沟通。”
“自从参加了学校的黄梅戏社团,孩子经常在我们面前扮演女驸马,唱得有模有样的。”谈到课后服务,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二(7)班学生秦瑞安的妈妈说,“现在家长们在门口接孩子的时候,聊得不再是去哪儿报班,而是赞叹托管班有多好,孩子们有多开心。”
贴近学生
“我们本来只有篮球一个兴趣班,但因为爱好篮球的学生很多,根据需求扩展到四个班。戏曲是我们的弱项,但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我们就引进第三方资源开设了黄梅戏社团,挺受欢迎的。”钱梅娟告诉记者,学校依据“五育并举”的需求开设五大课程体系,再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具体课程中进行增设或者淘汰。
开课前,校方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进校机构明确要求,同时要求提交学期授课计划,规划教学内容。开课中,责任人每天巡课、做好记录;每周听一节课、做一次反馈;每月一次举办推进会议、一次研讨活动。结课后,向学生与家长发放一份问卷,各课程一次展示,多方评价,开展满意度调查。确保设立的课目贴近学生。
走近家长
“每学期都有调查问卷、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开放日,跟家长说明课后托管的时间、形式、注意事项等,还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建议”。颐和佳苑小学青阳路校区一(7)班学生余思齐的妈妈说:“基本上孩子想报的课程都能满足。”
“孩子上课时老师会录视频,下课了老师还会自己录一段指导视频给家长,是那种特别有细节的视频,可以让家长在家里指导孩子。家长们还可以录视频给老师,老师会给出具体建议。”秦瑞安的妈妈说,“这些工作,学校做得很细心和用心了。”
据悉,除了兴趣班,该校还设有以作业辅导为主的“普惠托管”,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缺补差,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个性化课程授课教师每节课后向家长反馈学习内容和孩子课堂表现,让家长对课后服务落实及学生学习情况充分了解。不仅有学期末的“1”次集中汇报,还有学期间的“N”次展示,即优秀作品展、优秀作业漂流、阅读之星评选等多项课后服务成果集,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每学期“1”次家长开放日活动、“N”次家校互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了解课后服务情况;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课后服务管理、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召开座谈会,主动收集家长意见,及时调整修正,提升家校互动有效性,保障课后服务质量等。所以该校的“N+1”也有多重意义。
兼顾教师
不少人认为,“双减”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但该校数学教师李志丹却告诉记者,“这其实是一种相互促进”。
“‘双减’之前,我们对布置作业的思考没有那么多。现在,我们都要参加作业设计大赛,作业质量提高、数量减少,我们批改作业的时间也少了。‘双减’之后,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利好的。”李志丹说。
该校语文教师李旭则向记者介绍了学校在减轻教师负担方面所做的工作:
“参与托管的教师不但有财政补贴,还能弹性上下班。此外,学校还为教师子女筹备晚托班,大家轮流值班。”李旭说,“学校的教研会议和其他会议都集中在一天进行,这样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和调整时间。”
据悉,该校落实教师课时每月公示制度,明确工作量,切实维护教师权益,激发工作积极性。开设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子女筹备晚托班、教师弹性上下班,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严格纪律管理,确保运转。提前一周公布教学安排,明确教师请假调课要求,严格执行巡课制度,参与教师逐一签到、值班领导定时反馈,坚决杜绝空堂现象。(徐静 季云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