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岳西县申报的茶叶绿色发展案例《强化绿色科技支撑 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入选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获农业农村部发布推介。
岳西县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县茶园面积18.5万亩,茶叶年产量6300吨,产值8.02亿元。近年来,该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细化绿色生产技术应用,促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按照茶园生态系统内多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县农业部门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在姚河乡山地茶园中推广应用现代栽培管理技术,建立茶园绿色高效生态系统,实现了茶叶生产绿色、高效、优质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县政府设立“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同时,整合茶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约1000万元,对茶园土壤培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应用及绿色高效生产等,给予奖补支持。
2020年6月,该县姚河乡政府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共建了茶叶专家工作站。由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廖万有研究员领衔的技术团队,与岳西当地茶叶技术人员一起,在开展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为当地茶叶生产“把脉问诊”。经试验示范,再总结推广,一批既具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茶叶绿色发展技术在岳西“开花结果”。
“从茶叶研究所的长期研究成果中,我们筛选出符合岳西实际的先进技术,在当地遴选具有代表性的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共建试验示范基地。”廖万有表示,试验示范过程中,技术团队实地把控每一个关键环节,分析研究第一手数据,不断优化调整技术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提炼编制出《岳西县茶园绿色生产技术规范》,内容涵盖茶园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茶园水土保持、茶树高效树冠培育和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
“在保障茶树养分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推广‘有机肥+茶树专用肥+炭基肥+机械化耕作’的绿色高效培肥技术模式。”廖万有介绍,针对当地茶园主发害虫茶小绿叶蝉、灰茶尺蠖、黑刺粉虱等,实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为辅”的技术模式,以预测预报为基础,集成推广石硫合剂冬季封园、天敌友好型色板、性信息素和生物药剂等绿色防控技术;茶园行间播种白花三叶草或鼠茅草,改善土壤环境和物理性状,防寒抗旱,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含量,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杂草滋生。
有了“含绿量”,就有“含金量”。“采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姚河乡山地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提升,养分利用率明显提高。”廖万有表示,与当地习惯管理茶园相比,茶叶产量平均提高7.5%至10.2%,化学肥料减施25%至30%,化学农药减量50%至80%,茶叶品质显著提升,每亩每年平均节本增效450元左右。按每年推广应用5万亩计算,可增产干茶200余吨,节本增效2250万元。
得益于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姚河乡已建成高标准茶园1.2万亩,年产值达5400万元。该乡梯岭村集体茶园去年还荣获“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称号。岳西县竹山古茶园茶业有限公司位于姚河乡香炉村,这里群峰林立,云雾缭绕,泉水潺潺,环境优美。该公司现有茶叶生产基地150亩,公司负责人刘会根是安徽名茶“岳西翠兰”制作技艺传承人。“这几年,政府免费提供商品有机肥、粘虫黄板等,推广实用绿色农业技术。茶叶品质有了进一步提升,市场价格自然就上去一些。用心管理的茶园,亩产值能达到6000元以上。”刘会根说。
“该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带来的效益是多元的、综合的。经济方面,茶叶提质,茶农增收。环保方面,化肥、农药用量大幅减少,茶园土壤和周边水系的环境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岳西县位于皖西南大别山腹地,是大别山茶区核心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岳西茶叶绿色发展模式同样适用于大别山区山地茶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