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宽阔平坦,绿树成荫,路灯交相辉映。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种植业、养殖业齐头并进,几乎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2019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很难想象,拥有18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容貌整洁的美丽乡村。
“小时候,进出村子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泥土路,每到雨天更是泥泞不堪......”谈起过去,杨集村党总支书记程壮壮感慨万千。那个时候村民们一谈起发展,十有八九不是皱眉就是咋舌。
2017年,退伍的程壮壮回到杨集村,看到村里上万亩土地,年复一年传统地种植着小麦和大豆等常规作物,不但产量不高,品质也低,不禁思绪万千:“得想办法挣到钱,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由于他在部队期间接触过种植蘑菇,于是,把目光瞄准了食用菌种植上。
经过战友介绍,他来到河南一家食用菌协会,有针对性地咨询、调研,得到肯定的结论后,回到家就把自己退伍的补贴全拿出来,共投资45万元,建了3个常规棚和2个现代化空调棚,并从河南高薪聘来了专业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地,耐心指导,用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收获,年终结算纯赚了50万元,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又成功注册了灵璧县振兴家庭农场。他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食用菌种植能手。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程壮壮说。这一年,程壮壮不但管理好自己的,还手把手地教周围群众,鼓励村民建棚,特别对那些上门学习的,无私地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全盘托出,有问必答。还经常到技术比较薄弱的棚里转悠,当面指导。在程壮壮的带动下,本村和周围几个村的群众都建立大棚种植起了食用菌。
种植规模扩大了,种植框架形成了,程壮壮又开始琢磨着新的经营模式。组织各个农场主协商,采用“家庭农场+产业基地+脱贫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参股合作、本金保底、固定分红、流转用工”等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了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经营,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秋天,程壮壮当选为杨集村党总支委员。那时,他的干劲更足了,群众对他也更加信任了,在他的宣传带动下,大家都铆足了劲搞特色产业。杨集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扎根乡村,同乡亲们心贴心,工作就会更顺心。程壮壮找到了共同富裕的门道,乘着政策的东风,他又与村“两委”干部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建成图书室、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等,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募捐和购买了关于种植、养殖、农技、农艺等各类图书及报刊,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充分发挥两室的效能。同时又疏通了河道,改造了旱厕,架设了路灯。如今村里的路、水、电、网全通了,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民们个个扬眉吐气。
程程壮壮深知,只有产业兴旺了,村民有钱了,生活质量才能持续提高。他充分发挥自身创业优势,分析规划产业发展,利用杨集村的土地广、秸秆多、富余劳动力充足的特点,号召村民走出去请进来,把在外地学到的知识用在发展和建设家乡上。
2020年,村里又增加新的产业项目: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西瓜和蜜薯,养殖甲鱼、胡羊、山羊、黄牛、猪。这一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杨集村成立了灵璧县振兴家庭农场、灵璧县黑姑娘农业专业合作社、灵璧县金丰家庭农场、灵璧县建荣种植合作社。这些产业组织不但增加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以前的零收入,到2020年的47.05万元),还引领本村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和脱贫,为防止返贫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的杨集村已形成依托产业扶贫工程,坚持“四带一自”发展模式,形成了系列产业集群。如今的杨集村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021年村党总支换届,程壮壮光荣地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他说:“自己从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成长为村民可以信赖的党总支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我一家富不算幸福,大家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夜幕降临,一盏盏路灯亮了,乡亲们有的散步,有的跳舞,还有的在图书室看书……这真是个充满生机、安乐祥和的村庄。(通讯员 王庆明)(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