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七街道:调解委员会手握“钥匙”,专开邻里纠纷“锁”
来源: 焦伟韦、刘亚萍 2021-11-17 15:47:08 责编: 聂梅

“你好,是社区调委会吗?我是西城小区的,我这里发生了房屋漏水纠纷,麻烦你们帮忙解决一下吧。”昨日早上一上班,合肥市南七街道丁岗社区调委会便接到了居民的求助电话。

律师当顾问,调解有了“最强大脑”

像这样的邻里纠纷,社区里隔三差五就会发生。“邻里纠纷有时只是小事,但若无人过问,就可能变成大矛盾,造成严重后果。”社区调委会主任孙礼青说,邻里发生纠纷就像是一扇门上了锁,而调委会的成员手里就拿着开门的“钥匙”,巧妙地开锁,就能让邻里之间化干戈为玉帛。

社区调委会的成员除了社区工作人员,还有专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虽说邻里矛盾小事情居多,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法律难题,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不知道如何妥善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工作人员解决居民矛盾靠的是生活常识和经验,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考虑到这些,南七街道还邀请专业的律师团队,在各社区建立法律服务援助点,为社区居民开展法律咨询,参与部分居民的纠纷调解。

“这些专业律师就是我们社区调解工作的‘最强大脑’,有了他们的帮助,就像是给调解装了‘加速器’,调解矛盾又快又妥善。”调委会的工作人员说。

编外调解员,群防群调促和谐

 “编外调解”是南七街道的特色。南七街道位于合肥市蜀山区东南部,连接政务文化新区和中心城区,下辖的5个社区中,既有老城区、也有村改居,还有因大建设从各地搬迁而来群众组成的新社区,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综合治理曾经是这里的“老大难”。南七街道推出的“编外调解”因地制宜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近年来“编外调解”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有近百人。

他们当中有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退休老教师、老军人、老党员、工作人员、小学生和志愿者,这些人都是本乡本土不需要任何报酬的“热心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十四五岁。“编外调解”遍及全街5个社区,做到包片、包块、包院落负责法律法规宣传、调解民间纠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对接服务全街近9万人的居民,真正成了老百姓的“贴心人”。

“老旧小区管理难度大,平时邻里纠纷较多,有调解需求,正好学生们利用假期,可以参与调解,得到锻炼。”曾推出“小小调解员”的丁香社区负责人介绍。“孩子当调解员,优势可不少,比如辖区有孩子和父母闹矛盾,这些小小调解员就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开展调解,居民们看到小小调解员,一般都支持工作。”

发挥“明星”效应,打造“品牌”队伍

社区里的纠纷五花八门,家庭纠纷、养狗问题、房客和房东闹矛盾、老人赡养问题等等,而调解员们的工作表情要经常切换,好言相劝、倾听、劝慰。作为中间人,吃闭门羹挨骂都是常有的事,遇到这些情况,如何处理?

南七街道每年都会组织评选优秀调解员,由群众选出心目中调解工作做得最“牛”的人民调解员,再安排他们结合自身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经验和案例给普通调解员认真讲解、分析在调解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谈人民调解的方法与技巧,谈化解矛盾纠纷的感想,并模拟调解现场,运用打比方、换位思考、背对背等调解方式方法,详细讲解剖析调解过程中应注重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特点。

通过这些“传帮带”的调解技能学习,既能有效地提高了街道调解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实际调解能力,同时也能发现大家在实施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充分发挥出这些“最美和事佬”的明星效应,打造出了一批专业素质好、人格魅力强的“品牌”调解员。

现在,南七街道范围内,一旦居民间发生纠纷,大家都自觉到社区调解室找调解员予以调解。如此一来,矛盾会很快得到化解,邻里之间更加和谐。仅今年一年就调解各类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为100%。(焦伟韦、刘亚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