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利辛县永兴镇蟹稻共养基地600余亩的水稻已成熟,眼下收割机正在轰隆隆得忙个不停。
“今年1亩地能收1300-1400斤左右水稻,每斤1.1元。稻田给螃蟹提供遮荫、栖息的同时,还吸引了白鹭等鸟类栖息。田里的水草、虫子等成了螃蟹的‘美食’,螃蟹除了是很好的‘杀虫剂’、‘除草剂’,排出来的粪便,还可以给水稻提供养料,这样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基地负责人刘继峰抓了一把稻子在手心揉了揉告诉笔者。
2018年,在外摸爬滚打多年的刘继峰摸索出一条蟹稻共作之路,一心想带领着乡亲致富增收,他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开启了蟹稻共作的创业之路。目前,蟹稻共养基地采用生态的蟹稻共养模式,占地1500亩,共有49个塘面,其中36个塘面是稻蟹共作塘,10个是蟹苗孵化塘。
当被问到产量和销路,刘继峰自豪地说:“这个基地目前是皖北最大的蟹稻共作基地,年产蟹苗10万斤、成蟹30万斤,蟹苗主要销往江浙沪,成蟹主要销往云贵川,年产值达3500万元,年利润达1500万元。”
目前正值螃蟹上市时期,每天除了来往运输的车辆络绎不绝,还有游客驱车前来观光游玩。走近一个水塘边,听见脚步声,岸边的螃蟹像是害羞的姑娘钻进了水里,不时又探出头来观望。“听说这些螃蟹都是吃稻田里的虫子长大的,蟹肥膏味美。”来自王人镇的群众张宇特意开车前来体验捕捞大闸蟹的乐趣。
稻蟹立体养殖生态、环保、绿色,在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生态观光旅游、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广阔空间。
目前,基地可以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带动50多户脱贫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茨淮新河沿岸优势,继续扩大稻蟹种养殖的规模,带动周边群众分散经营、集中销售,做大做强稻蟹共作产业,衍生旅游观光等次生消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永兴镇党委书记周涛说道。(纪静静 徐凤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