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这些蚕茧这么小,抽出来的丝可是能有800米长,做成蚕丝制品,能产生不小的经济效益。”利辛县孙庙乡高堂村的周小芹一边给蚕茧抽丝,一边对前来学习的人说道。
在周小芹的养蚕基地里面,整齐罗列养蚕的蚕匾将近有500匾,工人们正在给蚕匾消毒、清理卫生、整理蚕茧。据周小芹介绍,每年会养殖3或4批蚕,养一批蚕可以产出5000多斤的蚕茧,产出的蚕茧大部分由签订合同的公司,按照30多元一斤的价格进行收购,一小部分由自己加工成蚕丝被进行销售。而且基地还能带动附近的居民就业,平时采叶、喂蚕就能带动大约30人工作,每到养蚕高峰期时,需要用工60多人,超过一半的工人都是低收入人群,工资每人每天80元。
当谈到养蚕的经历,周小芹告诉笔者,几年前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尝试进行养蚕,先后在安徽、江苏等养蚕基地,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学习了技术,而且养蚕的风险较小,收益比较稳定。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蚕丝被有助调节睡眠质量的作用,蚕丝纤维面料中含有最高的“丝容积空隙”,天气寒凉的时候盖蚕丝被可以降低热传导率,因此也有着极佳的御寒作用。
作为一名村干部,她本着“致富不能忘乡邻”的原则,不仅带动附件村民就业,还经常为村里面的小户蚕农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养蚕“大军”。
孙庙乡乡村振兴办负责人介绍,这种发展模式是该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1+N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带动更多人致富,让更多的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张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