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成立于1967年,现有演职人员46人,经典剧目120个。近年来,在丹城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扎根乡土、服务农民;勇于担当、助力脱贫;大胆创新、破茧成蝶。像一只领头雁,活跃在皖北大地上,团结和带领周围的文艺爱好者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自2008年以来,该团投入300多万元,自编自导自演原创节目30余个,演出1万余场,服务农民2000余万人次,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扎根泥土,传承戏曲文化
泗州戏,又名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发祥于安徽省涡阳县丹城镇,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的本土剧种“泗州戏”,濒临失传。为挽救传统剧种,繁荣传统文化,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以传承繁荣戏曲文化为己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先后整理了《樊梨花诉堂》《王三姐》《王华买爹》《白玉楼》《休丁香》等传统“泗州戏”剧目120余个。在汲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该团新创了《桃花村》《村长赴宴》《一树梨花白》等“泗州戏”剧目,所有新创剧目全部来源于农村,改编于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向广大村民宣传了一批批“身边好人”、“美好家庭”典型,此举不仅繁荣了乡土戏曲文化,还带动了剧团自身的发展壮大。
服务农民,培养文艺人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坚持繁荣农村文化,培养文化人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业余时间,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的演员们深入到各个行政村,进行文艺指导,通过培训、讲座、辅导等形式,先后培养了农民文艺人才300多余人。在剧团的指导和带动下,全镇十六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农民文化志愿服务队。尽管服务队的队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平均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但凭着自己的热情和爱好,也都表演得有声有色,泗州戏、豫剧、歌曲、舞蹈、曲艺说唱、戏曲小品、魔术杂技等一个精彩的文艺节目获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赢得了一个个赞誉!如今的丹城镇处处有歌声、处处有笑声,特别是每周四的“丹城有戏周周唱”让群众成为主角的同时,还带动了全镇的乡村文化文艺蓬勃发展,得到了村民们的喜爱。
创新创造,助推乡村振兴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一个剧团的发展,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原创能力。对此,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全面围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环境保护、反腐倡廉等时代主题,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先后创作了《蓝大妈执法》、《幸福来敲门》、《伯俞泣杖》、《院长爸爸》等具有农村农民特色的原创节目30余个。这些剧目以其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贴近农村生活的生动表演,演身边人,唱身边事,营造了幸福和谐文明的乡村新风,彰显了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当地全力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不断努力,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奖项20余次,其原创节目也多次入选省市戏剧戏曲孵化项目并得到资助,2009年、2016年两次获得安徽省“百佳院团”称号,2017年、2019年两次荣获安徽省“十大名团”称号等,2017年,获全国优秀基层戏曲院团称号,团长张守先也于2020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须努力,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将继续发扬头雁精神,带领当地文化文艺爱好者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助力丹城镇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王栋梁 郭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