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城镇文化运营:民生工程新模式 注入新活力
来源: 王栋梁 亚娜娜 2021-08-19 15:51:12 责编: 武长鹏 余红霞

微信图片_20210602164830

丹城有戏周周唱:

一、背景情况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扎实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丹城镇作为千年古镇、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推进2021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之文化惠民工程——“周周唱、周周演”,传承地方优质曲目,彰显传统的艺术魅力,促进全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丹城镇党委、政府决定自七月份开始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创办固定栏目“丹城有戏周周唱”。

二、主要做法

1、发掘文化能人,培养民间文化队伍。丹城镇通过重要节日节点送戏下乡和发动群众自发开展文娱活动的方式,挖掘民间能人和文艺爱好者,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截至目前,全镇已累计建立22个文艺团队和16个村文化志愿服务队。

2、利用本地团队,演绎身边热点实事。为充分发挥本地文艺团队的作用,“周周唱”每期节目由各剧团为群众献上精彩的表演。在“周周唱”栏目上,大批文艺工作者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创作了一部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在广阔的农村大舞台,自编自导自演自唱自乐,演身边人,唱身边事,以真实的题材感染人,真正实现“农村文化农民办、群众文化大家办”,让群众成为主角的同时,全镇乡村文艺得到蓬勃发展。

3、定期更换剧团,确保节目新鲜有趣。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及时更换表演剧团是“周周唱”栏目长期保持观众的法则。“周周唱”栏目自成立以来,严格做到每周更换一次表演剧团,周周表演节目不重复,歌曲、舞蹈和戏曲兼有的方式,既调动了原有观众的兴趣,又吸引了大批“闻音而来”的新观众。

三、创新点

1、本地人演本地故事。每周的“周周唱”由镇里22个文艺团队和16个村文化志愿服务队负责为群众呈现精彩节目。熟悉的面孔在舞台上展现出不同往日的风采,一方面使得村民们更能沉浸地观看表演,提升表演效果,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2、节目结合实事,确保教育作用。“有戏周周唱”节目一改传统节目的荒诞剧情,通过改编好人好事、高价彩礼等身边实事和科学疫情、精准扶贫、移风易俗等时政热点,引领村庄形成邻里和睦、尊老敬老、崇德向善的良好村风,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法律、科学防疫、移风易俗,提高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促进了丹城镇乡村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3、寓教于乐,弘扬传统文化。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电视、微信及抖音等现代化新媒体的强势介入,观众日渐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周周唱”栏目不仅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用当地的文艺能人播当地的文化种子,使得具有传统的“泗州戏”没有被“边缘化”,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而且“周周唱”栏目还让本地文化在本地生根,一代传承一代,保持了地域文化的延续性。

四、取得成效

 “有戏周周唱”自7月成立以来,已演出54场,观看人次达20000人。通过周周唱戏的方式,不仅挽救了濒临失传的本土文化“泗州戏”,而且使全镇乡村文艺得到了蓬勃发展。其次,“有戏周周唱”也使得“文化要素”在乡村振兴路上搭平台,不缺位,有担当,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和演员们精湛的艺术表演,向广大村民宣传了一批批“身边好人”、“美好家庭”典型,营造了幸福和谐文明的乡村新风,彰显了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

五、存在不足及原因

“周周唱”上的节目大多源于文艺工作者的自编自导自演,难免出现热点内容更新不及时的情况。文艺团队和农村志愿服务队多以当地农民组成,文化素质不高及时间的不充足使得他们无法第一时间完成创作并借表演的形式向观众传达社会及身边“新鲜事”。

丹城镇通过合理安排剧团表演频次和面向全镇有奖征集剧本的方法,不仅给文艺工作者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创作新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全民读书、创作,确保表演节目的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

六、借鉴意义

“有戏周周唱”是丹城镇党委、政府依据本地文化艺术资源优势,鼓励各类艺术人才挖掘基层鲜活感人的人物典型和故事,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感染人、感动人的效果,走出的一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百姓受益的乡村文化发展新路子。通过构筑文化活动新阵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选育文化人才和做好文化传承等措施,将文化艺术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不仅让生活富足之后的人们在精神上汲取到丰富的文化大餐,也对其他乡镇开展文化活动、打造特色品牌起到了参考、借鉴作用。(王栋梁 亚娜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