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城,是千年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是“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进一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传承地方优质曲目,彰显传统的艺术魅力,镇党委、政府决定自七月份开始在镇新时代广场创办固定栏目“丹城有戏周周唱”。
“有戏周周唱”,顾名思义,就是周周唱戏。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扎实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丹城镇每周四举办“有戏周周唱”栏目,由各剧团为群众献上精彩的表演。
“有戏周周唱”,群众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丹城镇农村有大量怀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能人”,近年来,为了发挥这些“文化能人”的示范作用,丹城镇通过重要节庆节点送戏下乡和发动群众自发开展文娱活动的方式,挖掘民间能人和文艺爱好者,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截至目前,全镇已累计建立22个文艺团队和16个村文化志愿服务队,引导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演身边人,唱身边事,以鲜活的题材感染人,真正实现“农村文化农民办、群众文化大家办”,确保“周周唱活动”圆满成功。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资源的唤醒。一手送文化,一手“种”文化,身边人说身边事,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解渴”,乡村文化才会根深叶茂。 在“周周唱”栏目上,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段子,在广阔的农村大舞台,自编自导自演自唱自乐,真正让群众成为主角的同时,全镇乡村文艺得到蓬勃发展。
同时,“有戏周周唱”也对挽救乡村本土文化起着传承和发扬的作用。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电视、微信及抖音等现代化新媒体的强势介入,观众日渐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周周唱”栏目不仅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用当地的文艺能人播当地的文化种子,使得具有传统的“泗州戏”没有被“边缘化”,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而且“周周唱”栏目让本地文化在本地生根,一代传承一代,保持了地域文化的延续性。同时,“周周唱”也使得“文化要素”在乡村振兴路上搭平台,不缺位,有担当。通过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和演员们精湛的艺术表演,向广大村民宣传了一批批“身边好人”、“美好家庭”典型,营造了幸福和谐文明的乡村新风,彰显了击恶扬善的浩然正气。
自“周周唱”以来,每期节目都进行了全程录像,并共享到全镇各村农家书屋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平台,让那些错过现场观看的村民免费观看。通过周周唱戏的形式,丰富全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并唤醒村民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值得高兴的是,“周周唱”栏目的兴办,不仅促进了各村村民的交流、交往、交融,更使乡亲们在笑声中、在其乐融融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乡情亲情。同时,丹城镇的乡村文化建设也绝不是满眼仰望城市的繁华,而是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使得村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乡风民俗也悄悄变了样。过去,村里文化活动少,农闲时分,村民一般都是串串门、打打麻将,现在有了“周周唱”,村民们不仅仅局限于当观众,而是纷纷争着加入艺术团或参加村里的文艺活动,承担起演员的角色,在“周周唱”的舞台上展现出各自的才能和艺术风采。
“周周唱”是丹城镇党委、政府依据本地文化艺术资源优势确立的。近年来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不断探索,积极寻求一条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新路径。鼓励各类艺术人才挖掘基层鲜活感人的人物典型和故事,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感染人、感动人的效果。走出的一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百姓受益的乡村文化发展新路子。通过 “周周唱” 栏目,体现了丹城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通过构筑文化活动新阵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选育文化人才和做好文化传承等措施,将文化艺术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让生活富足之后的人们在精神上汲取到丰富的文化大餐。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乡土画卷正徐徐展开,一股乡村文明的新风正拂面而来。(王栋梁 郭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