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吃完中午饭,居住在泗县清水湾景苑小区的退休教师张云虎,就提着小板凳和邻居们到附近的朱桥社区文体活动室去排练节目了。“今天我们练唱红歌《洪湖水浪打浪》,准备在小区里的纳凉晚会上演出……”张云虎一边打起节拍一边说,现在生活好了,住上了小区房,可是老街坊的感情不能丢,闲下来,大家都会聚在一起乐呵乐呵。
“如今的情形,搁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雨天,家门口的‘水泥路’让人出不了门,平时,附近菜市场、屠宰场的气味让人不愿出门。”一起排练节目的李奶奶接过话茬。作为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李奶奶感慨颇多。
顺着李奶奶手指的方向,透过文体活动室的窗户望去,宽敞的道路上车辆穿梭来往,静“卧”一侧的清水湾公园里一汪活水荡起细微清波,岸边绿植和唐宋仿古建筑相映成趣,亭台水榭、奇花异草、曲径拱桥,形成一种回归自然的亲切感。“没事唱唱歌、逛逛公园,这样的日子别提有多美”。
居住条件脏乱差曾是泗县县城很多居民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病,“说是城里人,住在棚户区里,哪有城里人的样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趴久了,心里着实不畅快。”为推进棚户区改造,让群众“蜗居”变“安居”,泗县用最佳位置、最优环境、最好质量、最佳服务、最快速度“五最”标准规划建设安置房小区。“十三五”期间,泗县拆迁改造棚户区58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51270套,强化公园、广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宪法广场、法治广场、健康广场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使用。中央公园、南柳公园、石梁河体育公园、石梁河水利风景区,新汴河、新濉河、大运河景观带等建成开放。“水韵泗州、运河名城”显现靓丽英姿,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城市更加美丽宜居。泗县荣获安徽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看病要到大城市,上学不能在泗县。”前几年,老百姓对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选择出奇地一致,那就是想方设法地到外地。“没办法呀,谁不想在家门口看得好病、上得好学呀,可是泗县的条件太差了:医院的楼又挤又破,校舍也紧张,有的学校的学生宿舍竟然是工地样式的施工板房!”一位市民对于泗县的“昨天”颇为无奈。
教育医疗问题承载着老百姓最热切的期盼,泗县下大力气改善这种落后状况。“十三五”期间,泗县新一中建成使用,二中、三中完成改扩建。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16所、公办幼儿园12所。校园中传出的朗朗读书声,让家长安心而踏实,现如今“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已经成为泗县人的共识。县人民医院新院、中医院新院、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建成使用,3家县级医疗机构分别与北京航空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实现托管式合作,定期邀请来自北京、上海、合肥的医生来泗县坐诊。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成为现实。“不用出县城就能让大城市的专家给俺们看病,哪个还想往外地去呢。”提起就医条件,一位患者竖起了大拇指。
解决民生问题要协同发力,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城区供水难、出门坐车难等民生“短板”,当地党委政府列出了清单,督促各个部门联合推进。开展城市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地表水厂建成运营,城区供水难题得到彻底解决。开通“惠民公交”,实现了全县行政村公交全覆盖,“出门是公路,抬腿上公交”成为老百姓出行的新常态。
把实干落到实处,才能把成绩“写”在群众的大拇指上。“十三五”期间,一个个小目标的逐步实现,共同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居住条件变好了、城市品位提升了、上学就医方便了、致富路子更宽了、群众的幸福感更强了……泗县大地处处显出勃勃生机。(戴安君 单珊)(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