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清晨,走进泗县墩集镇石龙岗村,在“阳光家园”服务对象、肢体一级残疾人史文龙家的螃蟹养殖塘,围栏里的他正划着船向蟹塘里抛撒饲料。见到我们,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缓缓地将船划向塘边。“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残联帮助支持,没有‘阳光家园’项目照护人员的热心照护,我是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这样的。”坐在船上的史文龙脸上满溢着笑容。
今年38岁的史文龙是土生土长的石龙岗村人,年幼时因突遭横祸造成肢体一级残疾,无法独立行走,只能长期坐轮椅生活。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2014年他们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享受到低保、残补等扶贫政策。但身残志坚、乐观开朗的史文龙从未放弃过努力生活的念头,这些年他一直在积极寻找自力更生的好出路。
墩集镇位于泗县东南部,北邻新汴河、西跨石梁河,辖区近百平方公里内水域分布广泛,当地群众充分利用密集的水系网发展养殖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看到乡亲们纷纷通过水产养殖鼓起了腰包,也让史文龙重新燃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受到“阳光家园”项目照护人员的热心照护,2019年初,在充分考察市场后,史文龙决定承包水塘搞生态养殖,可资金问题成了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门槛。驻村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泗县农商行,并和该行工作人员一起上门为史文龙办理了小额扶贫贷款。有了资金活水的注入,史文龙克服身体困难,在村组干部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很快就在史庄北、梁河东建起了2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生产经营期间,史文龙吃住在基地旁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泗县爱之家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根据史文龙的需要,每月三次给他送来米面油或中餐、午餐并帮助他收拾家务、打扫卫生,这都给史文龙的养殖解了后顾之忧,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每天起早贪黑、定时巡塘,了解螃蟹的生长情况。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他根据螃蟹生长季节的不同,科学进行饲料搭配,并及时清除养殖池中的杂草和漂浮物,做好水质管理。身体的困难与养殖的辛劳丝毫没有动摇史文龙发展生产、改变生活的信心和决心,他始终保持高昂的创业热情。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基地里的螃蟹个大肥美、膏满黄肥,进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当年这些螃蟹便为史文龙带来了3万多元的纯收入,而他本人也于年底实现了稳定脱贫。
随着疫情得到进一步缓解,现在史文龙正积极投入到复工复产中。“前几天我又去采购了4万多只蟹苗,还在养殖区散养了百十余只农村小笨鸡,村里也积极协调为我修建了水泥生产路,有了这条路,现在我就能更加放心大胆地干了!”在蟹塘旁,史文龙高兴地说着。
“史文龙虽然肢体残疾,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通过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发展养殖事业,让自己摆脱贫困,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他的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今后我们也会引导更多的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水产养殖实现脱贫致富。”墩集镇残联负责人贺宇说。(孟凡瑞)(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