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安徽建筑大学学子一行292人,集体到泗县博物馆开展历史文化研学活动,收获满满。
由于这次前来研学的学子人数较多,在文化惠民志愿者的热情引导下,将学子分成三个批次错峰进馆。县博物馆的三名志愿讲解员一人带领一个队伍,既有效避免人员拥挤和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也让学子们拥有一个更好的历史文化研学体验。
县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耐心地为学子们一一讲解。刚进馆,大家就被一楼大厅的巨大淮河古象象牙吸引住了,两根象牙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似乎在诉说着那段古老而神奇的历史,通过讲解,学子们感到非常震撼。
临展厅主要围绕泗县四大文旅片区进行布展,依次是大运河文旅片区、蟠龙三文旅片区、石龙湖田园综合体、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志愿讲解员有所侧重进行了介绍。学子们表示,“这里不就是泗县当下文化旅游的一个缩影吗?参观了临展厅,就自然而然对泗县的文化旅游的飞速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走进画像石厅,学子们明白了画像石产生于西汉汉武帝以后,衰落、消亡于东汉末年,盛行大约三百年的时间。中国发现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其中分布区域主要有四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此外,其他地区也有零星的发现。画像石是汉代人智慧的结晶,古人以石头为地,以刀代笔,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汉代画像石的出土,不仅再现了汉代人的生活场景,也说明了至少在汉代,泗县的雕刻绘画艺术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也为研究泗县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尤其是2013年大庄镇街南村汉代画像石的出土,也为宿州的马戏之乡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说明在汉代就有了马戏表演的雏形了。学子们听了内心很受触动。
通史厅以泗县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按照从远古至明清末这一长段的历史的顺序布展的,讲解员重点向学子们介绍了商代中后期至西周周穆王的故事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泗县的名人,以及通济渠泗县段唯一一段活大运河的遗址段,对这部分的内容的介绍引发了学生回顾历史并激发了学生对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的称赞。
志愿讲解员还隆重向学子们介绍了泗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一级文物——移泗州碑记。这碑文详细地介绍了泗州迁虹,裁虹为泗的全部史实,集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于一体,因此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学子们听了介绍之后,便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在三楼主要为学子们介绍了古鞋文化,以及以泗州戏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学子们对泗县的悠久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在三楼演出大厅,志愿者还特意为学子们播放了经典泗州戏《拾棉花》选段,学子们都被泗州戏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吸引和折服。
通过开展研学活动,泗县博物馆不仅拓宽进馆研学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对泗县历史文化的吸引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泗县历史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增强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行动自觉。(通讯员 邹绿叶 董泽甫)(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