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改进工作方式的着力点,为民服务送到家工作开展以来,群众对我们的政府的满意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近日,在泗县墩集镇石梁河村,村党总支书记朱德军说,村里对平时群众反映的一些急难愁盼的事作专门分类,并建立了涵盖5大项100多小项的为民服务清单。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笔者看到整整的一面墙的清单上,大到产业发展扶持小到包裹代送的服务内容全都囊括在内。
“清单在墙上群众看得清清楚楚,服务送到家中群众心里热热乎乎,这张‘送到家’联络卡就是我们和群众的‘连心卡’。”在朱德军手中,一张“送到家”联络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小额存取惠民宝,金融服务不用跑;代收代送邮乐购,生活服务不用愁……”朱德军介绍说,一张小小的卡片上将为百姓服务的内容编成顺口溜,百姓看得懂也记得住。“代办员的电话号码就在卡片上印着呢,我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这样的服务太到位了。”该村村民尹文渠捧着刚取出来的一摞钞票笑得合不拢嘴。尹文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经常会往家里寄包裹和打钱,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对尹文渠而言倒成了一个负担。“我都70多岁了,平时取包裹、用钱都要到离家十几里的镇上邮局去取,现在我有了包裹,村里的代办员直接就给我送到家了。村委会大厅里又安了这个‘惠民宝’取款机,需要用钱,也是代办员帮我取,坐在家里就能把事情办了,这在以前哪敢想呢?”
婚丧嫁娶、起土上梁、乔迁升学……这些有着特定乡村社会仪式的生活场景,体现了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人文情怀。人情往来本是为了维系情感,一旦夹杂了太多功利和攀比心理,就使传统习俗变成了陋俗,“人情债”日益成为广大群众的沉重负担,对此群众反映强烈。2021年,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婚事新办”为突破口,以解难题、办实事为着力点,每月开展一次集体婚礼,用一束鲜花代替大操大办,用一句祝福抵制陈规陋习,用清新俭朴的婚礼形式推进移风易俗,切实增进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清明节前后,泗县大庄镇小宋梨园的梨花如期开放,一年一度的小宋梨花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踏青。和往年不同,今年的梨花树下,多了一对对走入婚姻殿堂的新婚夫妇在此举办集体婚礼活动。新娘贺微微表示,婚事新办的做法,既让移风易俗成为新时尚又推介了泗县的梨文化。既倡导了文明节俭,又宣传了婚事简办的生活方式,值得夸赞。“以后我也会向我身边的朋友推荐集体婚礼这种结婚方式。”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工作服务对象,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科学安排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泗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尉成辉说。(通讯员 单珊 吴天元)(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