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聚力招才引智三大工程,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卢昭 2021-03-12 13:53:10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1222093315

image001

泗县聚焦人才重点工程,突出高端引领、精准引才、优化服务,不断丰富引才方式,完善引才机制,强化人才保障,在招才引智工作上聚力攻坚,抢抓新机遇、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加强柔性引才,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

聚焦园区建设,瞄准农业机械设备、汽车零配件等主导产业,加快对接长三角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导支持企业加强与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等对接合作,建立产学研全面合作机制,采取“一人一议”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名,帮助推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31个。

聚焦战略合作平台建设,结合实施“百果园、花世界、绿泗州”工程,推动8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吸纳农业领域专业化人才50余人,与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20人,打造农业科技型人才“蓄水池”。加强与中科大、省农科院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框架协议,互派4名干部挂职锻炼,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聚焦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积极参与省级重大专项、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众创空间备案、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人才与技术需求等项目20多个,资助资金近1500万元。成立高层次人才基金,“一人一议”引进领军人才4人、博士10人。开展紧缺人才“校园招引”活动12次,累计引进教育、医疗、技工等人才180人。加紧建设创新平台,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入库省级高企培育库9家。

深化开放合作,大力实施融入长三角人才支撑工程

县委紧紧围绕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实行人才先行,制定《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人才支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分类施策、主动对接、整体推进。

注重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卫生健康“361”创新发展工程,支持县级3所医院与上海长海医院、北京航空总医院等大医院建立全面托管帮扶关系,成立博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室,孵化医疗卫生学科带头人。定期邀请长三角地区城市大医院专家团队下沉开展学术交流。在县人民医院门诊设立“名医工作室”,邀请上海长海医院、北京航空总院等专家轮流坐诊。先后选派70名优秀医护人员到结对帮扶的上海长海医院和安徽省立医院进修深造。

注重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合作,宿州环保工程学校、泗县一中等七所县内学校与省内外师范类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每年开展教育卫生人才“校园招引”工作,建立“绿色通道”,以现场面试、就地签约等方式招引人才80多人。通过开展“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等多种形式,年培训中小学教师3500余人次。

注重企业人才培养引进。开展“1+10”招聘系列活动,通过开通免费专车、召开“以工招工”座谈会、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等10项举措,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招工1046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17人,极大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

注重商贸文旅人才队伍建设。以打造蟠龙山、大运河、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和石龙湖田园综合体“四大文旅片区”为抓手,将运河特色小镇、运河人家、古鞋博物馆、大运河通济渠段遗址与石龙湖、蟠龙山等自然风光、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等休闲体验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科学制订旅游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奖励政策,积极引进和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充分发挥12家文化协会文化人才“蓄水池”作用,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交流会,加强戏曲、书画、文化、艺术等方面人才交流学习,扶持培养了一大批泗州戏、药物布鞋非遗传承人等特色凸显、数量可观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

打造实践基地,大力实施大学生人才招引工程

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实践长效机制,着力打造全省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完善“一中心+十基地”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日常运行制度和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大学生实习实践规范化操作流程。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重点面向财政金融、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等紧缺专业人才,每年承接2000名左右大学生到泗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建立健全来泗就业大学毕业生奖励机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公共租赁房或租房补贴,根据不同学历提供最高30万元购房补贴,每月给予生活费补贴最高达2500元。建立大学毕业生医疗服务库,建立专门健康档案,办理诊疗保健“绿卡”,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集中建设一批安置超1万人的人才公寓,作为临时周转房。

建立健全在编人员回引机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回引”工程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择优向对口单位或相关单位进行推荐,简化程序,做到网上完成审核档案信息、一站完成职务调动、快速实现带编入职,以“有编对口定编,无编合理安排”的原则,回引党政人才12人、大学生技术人才580人。

建立健全人才长效保障机制。制定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明确在园区企业就业的返乡人员子女就近在城区中小学就学。表彰全县招才引智工作先进单位10个、先进个人20名,表彰先进优秀技术人才、以工招工先进个人等6大类82人,增强政治荣誉感和归属感。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培训150余期7533人。全县人才公寓、人才职工大食堂、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备,公共人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通讯员 卢昭)(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