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多措并举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来源: 王靖 2021-03-12 11:22:30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1222093315

泗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原为泗州府所在地,古称虹乡、泗州,在全国全省有着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唯一”活态遗址、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中国山芋之乡、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药物布鞋、皖东北革命根据地、中国金丝绞瓜之乡“七大名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泗县立足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开展非遗普查,完善名录体系。近年来,泗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11项,县级78项;申报及认定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6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67人。同时,编辑出版了《泗州记忆》《古今泗州(戏曲卷)》《戏韵泗州》等非遗著作,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保护与研究工作。泗县还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2010年,泗县人民政府与宿州学院共建泗州戏学院,招生培养本科学历泗州戏艺术人才;2015年与安徽安庆黄梅戏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14名泗州戏学员(目前这些学员已加入到泗县泗州戏的传承队伍中);2019年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学实践基地、生源基地在泗县授牌成立。

举办非遗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为振兴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泗县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曲艺大赛、泗州戏展演等活动,每年开展戏曲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演出活动300余场次,举办以泗州戏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春晚50余场次,有效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积极组织戏曲单位参加省市展演、比赛活动,加强文化交流。2017年,戏曲舞蹈《泗州戏韵》荣获“歌舞世界—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歌舞汇演”金奖,瑶剧《健康扶贫》入选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厅“全省稀有剧种展演”剧目名单;2018年,泗州戏小戏《镇长嫁女》荣获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大展铜奖,泗州戏《小二姐做梦》入选首届全国戏迷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名单,瑶剧《大脚娘娘选总管》、泗州戏《刘胡兰》晋京展演,获得社会好评;2019年,泗州戏《红色催款单》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度戏曲创作孵化计划。

加强政策支持,增加发展动能。2014年泗县设立了泗州戏保护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支持泗州戏的传承发展和人才培育。2019年泗县又出台《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500万元文化强县专项资金,对戏剧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给予支持和补助。为支持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泗县专门出台了《泗县支持药物布鞋产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技术研发、项目传承等给予支持。同时,泗县还把非遗产品作为旅游宣传推介的重要内容,组织药物布鞋、粉丝、豆瓣酱等非遗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展等全国性各类大型展览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企业发展和非遗项目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泗县将真抓实干、把握机遇、创新方式,扎实推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打造经济文化强县,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讯员 王靖)(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