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义门镇:脱贫攻坚成效好 乡村振兴基础坚
来源: 2021-02-23 15:30:23 责编: 武长鹏 陈亮

安徽日报客户端横图

涡阳县义门镇民族村位于义门镇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涡河以北,全村辖3个自然村,共有642户3456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亩。2014年,民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24人,贫困发生率为6.36%。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农民人均纯收入3926元。目前,民族村已实现了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6.15万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村坚持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了早日脱贫,民族村的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在换届选举中配齐配强了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委员,给愿干事能干事的党员提供一个舞台,为民族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班子基础。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在脱贫攻坚中,民族村坚持发展特色产业,以此推动脱贫攻坚。为了又快又好完成脱贫任务,实现乡村振兴,民族村利用52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设7座蘑菇种植阳光大棚,以此壮大集体产业。7座蘑菇种植阳光大棚建成后,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5万元,村集体将该收益为贫困户进行二次分配。在上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民族村投资80万元,建设2栋标准猪舍,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6万元,并将收益进行股权量化分配给贫困户,带动64户贫困户户均年收益近2000元。

在种植方面,民族村借助义门古镇长期种植苔干和药材的地理优势,引导群众发展苔干、中药材种植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持成立了民族村敬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该村1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每年分红收益每户不低于20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收益不少于5000元;同时实现部分贫困群众就业。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民族村坚持加强文化引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修建了村部文化广场,为村民休闲、健身、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场所。利用文化广场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新风尚和民族村文化、特色元素等。以 “伯俞泣杖”的感人故事来宣传孝文化,让老有所养成为好传统。通过文化引领,把扶贫向扶志扶智推进,不断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让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一种新风尚。(茹金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