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泗县刘圩镇刘圩村贫困户王根江却在家里忙得热火朝天,打磨、抛光、电焊……火光四溅中,只见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将一个个铁制设备精准焊接好,脸上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
王根江,今年44岁,泗县刘圩镇刘圩村远近闻名的“电焊达人”,自己经营一家电焊车间,生意常年十分红火。时间退回到2014年,王根江的生活却过得举步维艰。当时,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3万余元负债,母亲又患脑血栓导致下肢瘫痪需要照顾,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生活一下陷入极度困难。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王根江因缺技术、缺劳动、因病等情况被纳入了刘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残补残护、医疗、教育资助、代缴养老保险等扶贫政策的接连落地,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改善。
在结对帮扶期间,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经常向王根江及其家人宣传惠农政策和各类脱贫典型事迹,让他明白了“等、靠、要”的思想不仅不能让自己很好的照顾一家老小,更会让家里的日子雪上加霜,而他的想法也是从那个时候慢慢发生了改变。在帮扶人刘邦明的介绍下,王根江参加了电焊技术培训。
“以前自己对于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希望,觉得日子过得没有劲头。自从自己有了手艺,才真正的感受到,日子不仅要靠帮扶,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才能过得更好,”王根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自己眼前的“星星之火”可以致富。现在自己不仅要多挣钱,更要用实际行动真正的让家人和村里的人明白坚强、勤劳才能让生活越来越幸福。
从对焊接一窍不通的贫困村民到成为村上有名的焊工师傅,王根江经历了许多,现在王根江家里大到铁门、储物柜,小到桌椅板凳都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而他的这个“好手艺”也为他带来了好的收入。村民们见识到王根江精湛的焊工技术后,纷纷到他那里去定制东西,王根江的“档期”也因此被排得满满的,钱包也渐渐鼓了起来。2016年,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王根江办理了2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开了个电焊门市。经过一年苦心经营,王根江一家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现如今,我们家大儿子已经读大学,家里也已经还清了所有负债,2020年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一万五千元。”算好收入账,王根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想法。“让家人不愁吃穿用度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小康生活!”(通讯员 杨秋秋 许峰)(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