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的郭丙成,是泗县大杨乡马宅村的一名老党员、新乡贤。在农村,这个年龄正是在家带带孙子女,享受清福的年龄。可他并不甘于清闲,和年轻人一样,时刻让自己“动起来”。平日里走家串巷,配合村里帮人家解决一些琐碎的矛盾问题。他常说:“对于我来说,70岁不是人生的黄昏,不是坐享清福的日子,为乡亲们做点事,这是我生命中又一个美好的青春。”
传承孝老爱亲好家风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郭丙成家互敬互爱、用各自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幸福温馨的生活,得到乡亲们的好评。今年七十岁的郭丙成,有一个90岁的老母亲,如今他的身体不如前几年康健,但他对老母亲的照顾仍是细致入微。每天给老母亲洗漱做饭,时常带老人晒晒太阳,给老人讲故事,讲笑话,逗老人开心。老人年纪大了,总爱絮叨一些以前的事情,他带着孩子就陪着说,从不厌烦。他说,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我们也有老去的一天,现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希望子女也会传承下去。
疫情防控披挂再上阵
疫情当前齐出力,同心共筑防控网。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郭丙成第一个到村部报名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他穿上红马甲,积极参与卡点24小时执勤,卡点站岗、入户登记,给隔离人员送物资,他一样没落。经历了辛劳和辛酸,也收获了感动和温暖。今年的疫情防控,郭丙成再次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他说:“我是党员,我要起带头作用,给年轻人做榜样,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党员勇于担当先锋模范作用,尽己之力积极参与打赢疫情防控战。”
乡贤就是要管“闲”事
大杨乡对社会治安问题的主动“拦网”,在各村构建了多道防线,乡贤五老调解员是一道,村干部是一道,还有网格员、志愿者等,确保化解群众纠纷、社会矛盾无死角。
郭丙成深知做调解员不仅要能说会道,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乡村调解工作错综复杂,既有邻居起争执、婆媳闹意见这样的小矛盾,也不乏土地、房产这样的大纠纷。“他们只有遇到难处了,才会想到让我们来调解。调解不成的话,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纠纷;调解好了的话,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解决纠纷,还能让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每当乡亲邻里出现矛盾纠纷,不管刮风下雨,他郭丙成都会立刻赶过去,主动去帮左邻右舍的调解,几次说下来,邻里的喧嚣声没了,乡风也和谐了。
发挥余热作贡献
村里的有些路段下雨后路面有积水,雨停后,郭丙成第一时间拿着大扫把去清理积水,恢复路面畅通,方便他人行走。平日里,看到村里路边有果皮杂草、建筑垃圾,他都会随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确保交通干道干净整洁。一条路走的车多了,用的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一些坑洼,他看到后,也会就近取土,把坑洼补满。“每次下雨后,郭老爷子就会来清水护路,我们从上走就不会溅一身水,踩坑里了。”同村的涂大姐感激地说道。
当然,也有个别人对郭丙成的行为不理解:“你一大把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爱折腾,又没有利益可图?”他说:“为群众做好事,帮村民解决困难,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再折腾,也值!”他做的也许都是常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也都是常人所无法坚持下来的难事。他用热诚、真挚、爱心感动着身边每个人,也激励人们共同建设和谐的村庄、美好的家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郭丙成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群众中的普通党员,用一颗为民服务的热心肠,用一件件小事彰显出一名老党员的朴实情怀,传递了乡贤正能量,展现了一名新时代老人的精彩晚年。(通讯员 刘月亮)(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