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镇王来喜:自强脱贫户,越走路越宽
来源: 陈亚光 2020-12-17 14:56:15 责编: 陈亮

102739817960

​“没想到贫困户还能得奖,感谢党和政府及社区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我将和社区其他贫困户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鼓舞他们重振志气,勇敢地面对困境,用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手捧着鲜红的脱贫攻坚2019年“最美自强脱贫户”荣誉证书的王来喜感慨万分。

王来喜,系泾县泾川镇晏公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本人肢体残疾、母亲精神残疾于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他身残志坚,不等不靠不要,努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多点开花积极发展家庭特色种养小产业,取得了可观的收益,并于2016年稳定实现脱贫,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被乡亲们传为佳话。

5岁时,一场无情的车祸夺去王来喜的左腿,从此拐杖代替了他的左腿。残疾的身体,贫困的家庭,他上完了初中便辍学在家。到了成家的年纪,家人四处张罗好不容易为他说成了一门亲事,并于1994年结婚,次年女儿出生。本以为今后的生活会从此圆满,谁知天不遂人愿,在女儿13岁时,妻子终因家庭的贫困最终选择了离开,丢下了自己和即将上初中的女儿,紧接着父亲也因病撒手人寰。妻子的离开、父亲的病故,使王来喜的生活状况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他曾一度绝望、彷徨,甚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连几天不出来,母亲也因家庭的种种变故导致精神恍惚。

王来喜一家的遭遇也引起了镇党委、政府和社区两委的高度重视,并一直关注关爱着这个不幸的家庭。社区两委轮流到他家进行心理疏导,并开展一系列的关怀关爱活动,鼓励他重新站起来,挑起家庭的重担。2008年,社区按照政策规定将他一家纳入低保,并帮助王来喜和其母亲申请了残疾鉴定,申报了残疾人补贴,2014年又将其一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着年迈的母亲和未成年的女儿,他也暗自思忖:“不能这样永远消沉下去,如今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上有年迈的母亲需要赡养,下有未成年的女儿抚养,自己身上的担子还很重很重...”。他抹干眼泪,挺起残疾的身板,重新站了起来。

社区两委和帮扶联系人积极引导他通过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在社区两委的穿针引线下,他从兄长手里接过3亩多已闲置多年的池塘发展养鱼业,社区根据产业补贴政策条件为他申报了产业补贴。他抓住人们青睐野生鱼虾的大众心理,他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渔网和笼,养殖野生鱼虾。同时在鱼塘边的松树林里搭起鸡棚,散养了一批鸡和鸭,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立体农业”,规模虽不大,但一年能出好几栏。他饲养的土鸡、土鸭及水产品由于肉质鲜美,基本上足不出户就被抢购一空。2016年仅此一项收入就达1万余元,并实现了稳定脱贫。近两年来,他饲养的土鸡、土鸭及野生鱼虾年销售额也逐年攀升,年收入不下2万元。在创业过程中他尝到了甜头,并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长远规划,2018年,他陆续栽种了4亩经济林(其中桂花板栗树2亩,即将产生收益。2020年3月,随着疫情防控情况的好转,他又瞄准了自家的4亩沙滩地,准备栽种一批杉树苗。镇林业技术干部上门为他送政策、送知识、送技术,他了解到水杉树抗性强,易管理,能迅速成林,是现阶段城市绿化不可多得的景观乔木,经济收益前景可观。

王来喜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他深深地懂得脱贫没有捷径,唯有勤劳才是根本的成功之路。他身残志坚,从勤劳的生产生活中重新获得了乐观、自信和收获,也为贫困户脱贫致富、脱贫不返贫树立了鲜活的榜样。(陈亚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