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雯雯,来自甘肃陇西,2014年,我跨越1800多公里嫁到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朱备镇江村村。记得我第一次到青阳的时候,那天正下着雨,到处湿漉漉的,外环那里正在修路,一辆车子过去,溅了一身的泥巴。因为那个时间点没有公交车了,我们就坐了个三轮车,后面用塑料纸围起来的那种,好多人挤在里面,一路颠到家。
2016年10月,我应聘成为江村村扶贫专干。江村村是贫困村,有27个村民组,140多户贫困户,这个数字让我认识到村里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而对于我一个外地媳妇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更好地挑起这个担子。
初次入户时,感觉贫困户一个个说话就像吵架,聊天的时候也都是大嗓门,我的外地口音,让我吃了许多闭门羹。村里同事看出我的困窘,你一言我一句地帮我理清思路,对我讲解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带着我一户户去跑去交流。我带着小本子,一户户记,有的位置记不住我还自己画着小地图,哪家有什么烦心事急难事也都详细记录,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或回复。一来二去大家渐渐对我有了好感,不知不觉就无话不谈起来,工作也一点点的有了眉目。
2017年整整一年,从夏天四十多度的高温到冬天零下七八度,我每天骑着电瓶车穿梭在村头巷尾,不是在张家贫困户就是在李家贫困户。记得那年夏天我黑得像碳一样,真的很辛苦,可是我也有了满满的收获,140多户贫困户的情况我了如指掌,每家每户享受什么政策我都能一一说来,贫困户也把我当作了他们的知心人,有什么话都愿意和我说说。
2018年底,我怀孕了,家里人见我工作太忙,没有一点时间休息,本想让我辞了工作,可是我坚决不同意,我好不容易吃透了扶贫政策,好不容易与贫困户打成了一片,不能半途而废,在我的坚持下家里人也没办法。我开玩笑说:“等宝宝长大了,知道自己和妈妈参与了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他一定很骄傲。”
这几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我不厌其烦地对贫困户讲着扶贫政策,精准制定每户的脱贫方案,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搭建帮扶人与贫困户之间的“桥梁”。说实话,有时候真的觉得特别累。最累的时候是我怀孕8个多月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连续几天加班到后半夜,最晚的时候是凌晨三点多。领导心疼我,让我回去,可是想到贫困户我是最熟悉的,扶贫政策我也是最熟悉的,我又不能松懈,必须坚持。记得那时候很多同事都开玩笑说我宝宝生下来就叫谭扶贫,以此来纪念这段扶贫时光。现在想想生宝宝的前一天我还在上班,也真是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了。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突然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贫困村出列了,14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了,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户户用上了放心水,住上了安全房,村里建设的各种项目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益,贫困户发展的特色产业带来稳定收益,兴起的乡村旅游带来美好的发展前景。去县城的公交车随时都有,一辆辆环城公交车、绿色的出租车行驶在大街上,县城有几百亩的网红花海,我们镇有一个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住在这里,风景美,心里也美了。虽然离家1800多公里,但是现在交通方便,通讯便利,这里的人和事也给了我家一般的温暖,让我这个外来媳妇也可以成为“本地人”。
5年时间,摔过跤,熬过夜,也流过泪。曾面对错综复杂的邻里关系一筹莫展,也曾因为他们的固执着急上火;天降暴雨,心里就翻着浪,担心这家的房子,那家的田地……但更多的是乐,是看到他们生活改善的成就感,是付出得到回报的喜悦感,是感同身受的幸福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更多的本领,为群众做更多的实事,在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继续谱写绚丽的青春之歌。(王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