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室外的温度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空旷的大街上只有路灯投下一排斑驳的影子。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中时,在泗城的一角,一位大叔正身穿红马甲,手持扫把、铁钳等工具,认认真真的清扫垃圾。在清扫过程中,他不忘每一个细节、不落下每一个“死角”,地上的塑料袋、纸片、烟头、枯枝落叶……都被他一一捡起或撮进簸箕。从他一丝不苟的样子能够看出,他对这份工作十分的珍惜。
他叫马玉程,今年48岁,是泗县草沟镇官唐村人。因为患有肺气肿、高血压等多项疾病,每天都是药不离口,一些重活累活更是力不从心。当看到官塘村的村民纷纷通过务工实现了增收致富,自己仍是一贫如洗,马玉程的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2014年,马玉程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政府为他办理了低保,并代缴养老保险和新农合,他也不用再为看病吃药发愁了。2016年,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家里的老房子也焕然一新。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后,冯玉程肩上的担子瞬间减轻了不少。
虽然有政府政策兜底,但马玉程心里不踏实,他深知靠着帮扶过日子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到增收的门路,以后的生活才能有出路。在帮扶人的介绍下,马玉程在泗县城管部门成功应聘了环卫工的工作,负责清扫片区内的垃圾,每月的工资加上卖废品的收入,平均能挣到3000多元,这样他越干越有劲。
为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冯玉程的儿子一直在外打工挣钱。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政府的持续帮扶,2017年马玉程一家顺利实现了脱贫。“我们家能脱贫真的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当环卫工虽然有些辛苦,但是能让我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勤劳能致富,劳动最光荣,我现在的身体也比以前硬朗多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挥舞着手中的扫把,冯玉程高兴地说。
像冯玉程这样通过精准帮扶实现就业的贫困群众,在泗县还有很多。近年来,泗县遵循精准帮扶、分类施策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把就业扶贫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
泗县城管局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通过各种渠道累计招收50多名贫困户从事一线环卫保洁工作,为他们实现稳定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净化城市的同时也体现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尽我所能的价值与担当。(通讯员 姚森)(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