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木镇镇:汪锡建--脱贫反哺社会
来源: 2020-12-03 10:46:46 责编: 罗晓薇

71ea23404dec818fca566ba34b7971c

家住木镇镇南河村王墩组的贫困户汪锡建,是个勤劳朴实的农家人,和老伴种几亩地,有着自家的菜园,日子倒也过得去。本来老两口可以安度晚年了,但是一场不幸悄悄降临,使这个家庭一度陷入贫困。2009年元月,妻子突发疾病,因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瘤,住院长达几个月,因抢救及时捡回了一条命,但却是一个植物人,现在常年瘫痪在床。经济本就不富裕的老夫妻遭此劫后更是一贫如洗。

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家门口,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曙光。汪锡建经自愿申请,民主评议,通过两公示一公告成为南河村精准扶贫对象,在政府和帮扶责任人的大力帮扶下,开始享受低保户、产业脱贫、健康脱贫等政策。汪锡建知道光靠补助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脱贫致富还得靠自身努力。于是汪锡建承包了村里的12亩山头种上了杉木,共计4000多棵,其次还有水稻3亩、黄豆0.5亩、茶叶0.1亩、毛竹0.5亩,这些产业全靠他一人忙活。山头、田地成了他每天必到的地方,看看杉木有没有虫害,瞧瞧水稻长势如何,田间地头两头忙,常常是伴着晨露出门,肩披余晖归家。旁人都道:“你家现在是贫困户,每年补助那么多钱,还吃这个苦干嘛呢?”汪锡建一脸严肃的说:“政府政策好,但我不能把福气当客气,我多努力一点,政府就要少贴一点,省下的这点钱就可以帮助其他人了。”汪锡建靠自身发展的产业和扶贫政策的补助,在2017年顺利脱贫。如今,他每年可领到低保金一万多元,还有粮补、电补以及户用光伏和特色产业达标等补助性收入。“一年下来,光是政府补助就有一万多块,吃穿不愁了。”

脱贫不忘乡邻修路共赴小康

2016年夏天,汪锡建做了一个让家人和乡邻们都震惊的决定,他要修路。门前通往村主干道的小路破败不堪,晴天砂石横飞,雨天泥泞不堪,汪锡建在征询了村里意见后,了解没有入户道路项目,决定自掏腰包也要修好门前这段路。他有他的私心,路修好了可以方便妻子就医,但他的无私之处,在于把不属于他家门前的村民组道路一起修了。修路的钱他从三个子女那拿了三万多,剩下的自己又贴了几千块钱,终于让门前三百多米村道焕然一新,方便了该村民组32户118人的出行。有人不理解他的奉献,他却不以为意,他常把为人做事,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挂在嘴边,并付诸行动。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感党恩,汪锡建修的不仅仅是一条村道,更是奔赴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遗体捐献感恩生命灿烂延续 

2018年汪锡建从电视上了解到遗体捐献的相关内容,经过前期咨询,他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认真填写了登记表,并郑重的签上了姓名,按了手印,自此,汪锡建自愿死后将捐献遗体给皖南医学院用作医学解剖、研究。

“国家政策好,我无以回报,将遗体捐献给国家,也算是做了贡献了。”拿到遗体捐献证书的那一刻,汪锡建的心事又了了一桩。自从他萌生想法,他同子女商量,女儿一开始并不支持,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都是逝者为大,死后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她想劝父亲放弃这个想法,但汪锡建坚持,他感恩党的关怀,总觉得无以回报社会的帮扶和关爱,就萌生了去世以后无偿捐献遗体的念头,也算是为祖国医学事业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他还叮嘱子女,在他去后,一定要第一时间联系红十字会,不走传统丧葬形式,保证四小时内将遗体送至指定医院。

同村乃至邻村的老头老太太们对他的做法并不理解,汪锡建总笑着回应,他是农民,自幼父母逝世早,没上过几年学,但道理都明白,党和国家的政策好,给了他诸多的帮助,他不是个忘恩的人,可他没什么别的大本事,想着死后遗体可能还有点用,那就捐出来吧。

这些年来,汪锡建一直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扶持,他十分感动,也时常在老伴床边唠叨大家的关心,这次,汪锡建决定以捐赠遗体的方式来回报社会,让身体以另一种方式被记忆,被尊重,被感念,也让他了却一桩心愿。

一副皮囊遗人间,生修德行死修缘。身体借予他人用,不吝再活几十年。汪锡建用他的感恩与大爱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柯颢珺 王方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