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冬桃满枝喜增收
来源: 2020-12-02 10:03:09 责编: 安徽党媒云

安徽日报客户端

“这种桃叫‘映雪红’,长得个头大、色泽好、入口香甜。春天一树花,冬天一树果,真是越看越喜人!”11月30日,泗县泗城镇胡陈村的村民武见友看着屋前屋后挂满枝头的冬桃,心里乐开了花。“眼见着日子越过越好,我就是再忙再累都值!”

眉眼带笑的武见友今年48岁,回想起数年前的生活,依旧忍不住叹息。当时母亲年迈多病,妻子患有精神残疾,儿子小学在读,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时任泗城镇党委书记尉成辉,初到武见友家走访时,一度被眼前见到的境况震惊:“三间破旧的砖瓦房早已开裂,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物件,门口横七竖八的垃圾,院内还挂着几双手工做的布鞋,磨烂的鞋跟处还打着补丁……”

2014年通过个人申请,村里民主评议、公示等相关程序,武见友被评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在包保干部的帮扶下,危房改造、健康扶贫、低保扶贫、教育资助等一系列的扶贫好政策让一家人温饱不愁。2016 年底,通过易地搬迁申请,该户在县城分得两套50 平方米的房子,一家老小开开心心地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楼房。

住进城并不代表松了劲,帮扶干部对一家人今后如何脱贫致富有着更长远的谋划。搬迁后的宅基地需要复垦,武见友有种植技术特长,在帮扶干部的建议下,武见友开启了特色种养业的发展之路。

“有立得住的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贫困户有了持续稳定的增收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由输血扶贫到提升造血功能,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效果。”尉成辉坦言,带领贫困群众走上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道路,困难多,责任大,但这是脱贫致富的好出路。

image

“听说我有搞特色种养殖的想法,镇村帮扶干部就联系相关部门到家里来进行技术指导,还帮我借了小额扶贫贷款,完全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武见友开心的算了一笔收入账,1.98 亩的土地,按传统耕种模式种植一年纯收入2500 元左右,而通过种植晚熟桃果,亩产1000余斤,纯收入可达2.5 万元左右。倍增的不单单是数字,更是贫困群众脱贫信心的倍增。

“大枝结小桃,小枝结大桃。前期剪枝、后期管理,哪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尝到甜头的武见友,俨然成了“种植能手”。年初受疫情影响,外地的专家不能赶来,武见友就用手机下载了一条条管理视频,在专家的远程指导下,撑起了冬桃种植的安全屏障。

思路一开天地宽,武见友还在林内散养了土鸡,减少虫害、免去农药成本、提高水果品质的同时,增加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林下经济体系。

​“今年桃果进入生长中期,8000 余枚‘毛桃’,将有5000 余斤成品桃,按6到7元的市场价,桃果能挣将近3万元。年前差不多有30余只土鸡已经可以出栏,按现行市场行情,又是一笔收入。”腰包更鼓了,笑容更多了,武见友对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信心倍增:“老人有政策保障、孩子学校定向培养,都不用我操心,以后我就一门心思管理桃园,争取增收增产增效益!”(通讯员  杨秋秋)(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