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小雨积水遍地,脏乱差处处皆是,是泗县昔日的旧颜;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是现在泗县的新貌。如今,泗县脱贫攻坚工作,已成为全省全国样板、县委书记全国巡讲“泗县脱贫经验”。城市要发展,电力须先行,在皖北这个以“穷、乱、差”而出名的小城蜕变中,泗县供电人使出浑身解数,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坚持从打牢电网基础惠民生、推进新能源开发助脱贫、加大定点帮扶力度方面,沿着县委县政府的“脱贫攻坚”的明确方向,履职尽责,积极为城市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夯实电网基础惠民生
“以前村里道路坑洼难行,很多老房子和危房都不安全,现在村里可是大变样了,道路修了,电网改造了,搬进了新房子,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以前想都不敢想。”泗县大杨乡三时村村民时侠权激动地说。走进三时村,一栋栋房屋建设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处处景观点缀,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
脱贫攻坚,电力先行。电网是贫困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以来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共计投资90681.74万元,实施项目1437项。其中针对65个贫困村投资22846.86万元,实施项目509项。十三五期间,为持续提升泗县电网供电能力,泗县县域电网主配网建设改造投资加大,先后建设220千伏蟠龙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建改35千伏线路92.11公里,建改配电台区1005台,建改10千伏线路673.84公里,建改低压线路2531.4 公里,建改受益户数12万余户。同时完成对65个贫困村不满足用电需求的电力设施建设改造,保障了贫困村脱贫出列用电需求。
推进新能源开发助脱贫
“这个光伏电站晒晒太阳,每天都能给我们赚钱,真没想到阳光还能换钱。”家住黄圩镇王宅村的村民王九习摸着阳光下滚烫的光伏板高兴地说。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这座装机容量254千瓦的集中光伏电站把电能送到电网的同时,也给65户贫困户带来了脱贫致富新希望,被村民们称为“阳光银行”。
近年来,泗县供电公司积极落实“国网阳光扶贫行动”,扎实做好全县扶贫光伏电站并网服务工作。保障光伏扶贫项目接网资金需求,加快光伏扶贫项目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做到提前安排和优先实施,确保与光伏电站建设工程同步实施、同步并网。精简业扩报装流程,畅通光伏扶贫服务“绿色通道”,建立机制积极协调对接勘察、方案设计、装表接电、竣工验收等相关事宜,全额消纳光伏扶贫电站电量,积极做好电站电费结算和补助转付工作,确保“电站同步并网、电量全额消纳、收益及时支付”。截至目前,已实现全县光伏并网1437户,容量为79.876兆瓦,惠及16000余户贫困户,一座座“阳光银行”正助力贫困村村民脱贫致富。
勇担责定点帮扶暖民心
大路口乡邓公村是该公司定点扶贫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全村1045户407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431人,多为因病、因残致贫。自结对帮扶以来,泗县供电公司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定点帮扶工作,领导班子在内共29名干部结对帮扶75户,选派运检部副主任王全担任驻村扶贫专干,增派优秀青年员工李健驻村协助开展扶贫工作,深入走访调研,摸清实情,结合贫困户实际,科学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因地制宜推动贫困村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扶贫等项目实施,引导贫困村加快培育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邓军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身患支气管扩张疾病,妻子因病进行子宫切除手术,这个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维持经济来源的6口之家艰难度日。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公司扶贫专干王全做通了邓军的思想工作,一方面推荐他积极就业,靠劳动增收。另一方面结合政策,通过光伏分红、种植补贴等帮他增加收入。邓军一家于2018年达到脱贫标准,如期脱贫。“我们在光伏有分红,种植山芋有补贴,我还干着村里保洁员的工作,去年就增加了6000多元。”邓军高兴地说。截至目前,邓公村已实现全部脱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泗县这个隋唐大运河依然流淌的小城,正呈现出勃勃生机,未来将成为连接安徽、江苏两省经济的重要结点和枢纽,城市的大发展,对于城市电网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泗县供电人会一如既往,迎难而上,发挥自身优势,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奋力前行。(通讯员 刘銮坤 姚玉琳)(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