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我的“教育脱贫”之路
来源: 李池 2020-10-09 16:12:24 责编: 陈亮

102739817960

​作为《我和我的祖国》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不同于前者表现国之大家,而是以小家的情怀触动每一位离开家乡的游子。最令人动容的还是脱贫攻坚这个大背景下,小人物撑起的千万个小家庭。《最后一课》和《回乡之路》单元让我泪目。

我7岁便随外出务工的父母来郑州,作为一名80后,我对于家乡的认识或者是印象,也大多停留五六岁时,那时的邻居朋友鲜有出门打工的,家乡每一块田地河塘都是我们的游乐场,虽然寥寥数年时光,却是心底最深的乡愁。

儿时家乡给我的印象,就是泥坯房、地里一年四季不重样的作物和一年到头忙不完的人儿。刚上小学那会儿,我是村里出名的害怕上学,在我模糊印象里,坐在班里认真学习的印象不多,每天早上都要母亲拿着笤帚撵着去上学。上学路上,捡到草垛里的鸡蛋,又正好赶上放学,而后我就开开心心放学了。表哥曾经评价我说,“1+1=?都不知道,你在学习上笨得跟猪没啥区别啦,以后好好出去打工吧!”

父母出门打工后,就把我交给了爷爷,由于太过于调皮,老师气得不行,就把我的“罪状”告诉了爷爷。爷爷是个好面子的人,老师一投诉,我爷爷二话没说,把我捆在门口树上就是一顿鞋底招呼。

为了管住我让我好好学习,爷爷也是煞费苦心,给我买了厚厚的本子和圆珠笔芯。那一年,爷爷正式带着我开始了学习的计划,每天早上起床后,必须要把课本读五遍,用练字册抄写课文一遍,完不成任务则就不许吃早饭,这也仅仅是个开始,到了晚上,我习惯性窝在厨房灶台旁的麦秸堆休息等待吃饭。饭罢,等到奶奶一切收拾妥当,便又到了晚上的学习时间,读书写字,完不成任务依旧不能睡觉。

爷爷识字不多,到了学习新课文时遇到他不会的,他便提着煤油灯带着我去找村里的教书先生。那时候,我的家乡没有路灯,一到天黑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碰上下雨天,不好点灯或者是火把,走到泥坑或者鞋子被泥粘掉都是常有的事。每年到了冬天,我的双手都冻得肿胀,爷爷也没有放松让我读书写字。

那时的我,因为成绩差,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时隔多年,我依旧清楚地记得《骄傲的孔雀》这篇课文,我丝毫没有磕碰地在课堂上读给老师听,这节课也让我从最后一排调到了前排。每一天放学回来,爷爷都要蹲在门口,让我坐在他的怀里,把当天所学的说给他听。学的每一个字,爷爷都要让我在他的粗糙的手心里写一遍。后来,进城读小学的时候,手写文字极少出错。

我记得有一年冬至,爷爷为了勉励我读书,在掉渣的泥土墙上写下四句打油诗:“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长大知道黄金贵,高点明灯苦用心。”我觉得,这首诗是爷爷用一生写的最漂亮的字。一年后,我便随着父母去了郑州。如果说,我当时的路就是出去打工,那一次开始后,爷爷把我的路拉向了现在,我个人的“脱贫”之路上。

大学毕业后,当过一段时间老师,我戏称自己是半个老师。教书那段日子,给贫困的孩子免过三年学费,直到孩子考上重点,也曾经把放弃考试的孩子拉回学校。作为一个经历者,学习重要体会感触最深。

如今的我已经成为扶贫战线上的一员,虽有别于我印象中家乡,每每看着皖南乡村的变化,心底总是不自觉想起家乡,想起在家乡那段经历。去年,得以回到家乡。回乡的那天晚上,我回忆起与爷爷生活的那些年,曾经生活的老房子已经不在了,路边早已有了明亮的灯光。爷爷带给我的是改变,不仅是自己也是对别人,需要帮助的人。(李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