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龙湖街道防汛的最前线,有这样一群年轻的身影,狭长的大堤上,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两眼熬得通红,却从未喊苦叫累,一丝不苟值守在岗位上,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本色与担当,筑起了一道道冲不垮的“青春堤坝”。
女娃娃们主动请缨,争做家园的“守护者”
吴书颖是个秀气的小姑娘,也是第一个来到长江点参与值守的大学生志愿者,连续多日她坚守在长江分所P3渗漏点,参与巡查各个渗漏点情况,从未喊苦喊累。
北京体育大学的陈红,今年大三,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湖孩子,她主动要求参加了防汛工作,责任就是担当,她每天同许多队员一起查水位,巡大堤,励志为家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还有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陈文清,自汛期以来,她就一直密切关注着家乡的水情,在新闻上看见很多比自己年纪还小的消防员、军人、武警官兵们不畏艰难险阻,抢险救灾,她想到自己是入党积极分子,便主动请求加入防汛巡查的队伍,履行青年人的责任。排除险情,监测渗漏,看似小小的任务代表着巨大的责任。“火辣的太阳,蚊虫的叮咬,泥泞的道路,我们短短几天的志愿活动感受到的艰辛,却是那些基层干部的日常。”陈文清的朋友圈里这样描述着自己这几天的志愿者经历,她说:“相信有我们的艰苦奋斗和万众一心,一定会早日战胜汛情,捍卫住我们的家园。”
热血青年乘风破浪,争当巡堤“排头兵”
“我是党员,自然要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让我先上!”家住螃蟹矶村东升小区的朱华星是合肥工业大学能源动力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放暑假的他看到汛情形势严峻,便立即向螃蟹矶村党总支申请,主动请求参与防汛一线值守。虽有过参与防疫工作的经验,但他仍在防汛中积极向老党员学习请教,勤学多问、勤查多看、勤跑多做,很快就掌握了防汛工作的要点。因为驻扎在险情较为严重的P3渗漏点,朱华星每天要对不同险情的渗透点进行巡查数次,还要在泥地里穿梭。虽然驻扎点的条件很艰苦,但他从不喊苦喊累,他说:“那些老党员们还要扛沙袋,挖排水渠,跟他们比,我们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无独有偶,家住龙湖新城小区的叶天赐与好友杨延,也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俩表示今年的疫情和洪灾,使人们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叶天赐说:“这次洪灾就在我家边上,唇亡齿寒,我们积极抗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保护大家的同时也保卫了自己的小家。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体魄,也学习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收获颇丰。”“没错,大堤上的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这也是我们俩义不容辞的责任。”杨延也笑着说。当问起家人的意见时,他们表示,父母很支持自己的决定,只嘱咐要注意安全。
大学生志愿者贴心关爱,争做后勤保障“服务员”
杨帆、许思喆、何煦冬三人是初中时的好友,今年都在读大一。杨帆家住龙湖街道中沟社区,两个好友家住在镜湖区。得知汛情形势严峻后,杨帆把两个好友召集起来,三人主动联系了中沟社区的工作人员,要求参与防汛志愿服务。考虑他们年轻力壮,除了白天巡堤外,中沟社区把后勤服务的工作交给他们三人。于是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在漳河分所总能看到三人给大家分发盒饭的身影,“大伯,您辛苦了,先吃饭吧!”这样热情的招呼声此起彼伏。大家都说,自从这三个小伙子来送饭,人又勤快嘴又甜,吃起饭来都能多吃一大碗。
截至目前,龙湖街道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勇担重任、无惧困难,用实际行动坚守在防汛巡堤的第一线,用一步一步地巡查脚印筑牢了平安度汛的“安全网”。(苗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