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桥镇虬保村:一家两代三人防汛上战场
来源: 朱晓玲、杨桦 2020-07-24 14:42:02 责编: 陈亮 实习生:吴瑞琪

1684e6140-8baf-4b80-b338-6497bed739ac

​2020年7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守候在闷热潮湿的江河边,忍受着蚊虫叮咬、风雨吹淋,依仗着雨衣、胶靴、风油精、还有沉甸甸的责任,为我们守护着堤坝,保护我们的安全。而在这群人中,有这样一个家庭,从1998年抗洪到2020年防汛,他们一家两代三人始终在防汛战场上夜以继日地在战斗。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漳河水位超警戒线居高不下,泾县峨桥镇虬保村段河堤多处坍方、渗漏。虬保村面临防汛抗洪史上空前挑战。正值壮年的党员潘诗玉了解到村里汛情形势,第一个请战一线,自愿参加虬保村防汛抢险,不畏生死,不计报酬。

漳河防汛虬保段全长2560米,圩堤基础差、抗洪能力弱,经水长久泡后背水坡多处出现渗漏甚至滑坡等险情,面对如此严峻的汛情,尽管晚上蚊蛇繁多,只有破旧的帐篷可以遮挡零星风雨,尽管圩堤随时有溃破的危险,潘诗玉还是毅然决然住到了圩埂上。

因为83年防汛抢险始终冲在最前头的勇猛表现,不畏风险、体力依旧强壮的潘诗玉被委以打桩队队长和抢险队队长的双重重任。挑圩筑堤,下深水加固漳河圩埂,站在高高的木头上往水里打桩……哪怕身体早已经被漳河洪水浸泡得发白,泥水混杂着汗水裹挟了全身,潘诗玉一个累字都没有说。身为队长,他扛所有防汛队员们所不能扛得累,吃所有防汛队员们所不能吃得苦,面对身前滔滔肆虐的漳河水,为守护好身后的父老乡亲,他和同志们拼命与洪水作斗争。

潘诗玉的妻子赵仕兰是当时村里的村医,村民们心中的“赤脚医生”,为全力支持丈夫,她一样在防汛一线辛劳付出。赵仕兰义不容辞地参与防汛后勤工作,并无偿到圩埂上赠送防蚊避虫药、防暑降温药,为村民们测量血压。

 2020年,连日强降雨再次将虬保村送上防汛的大考,漳河大堤通过几年的填塘固基,扛过了二十多年的汹涌洪水,在防汛抗洪的保护下安然长大的小辈们,如今成为了防汛战场上新的主力军。

潘诗玉的女儿潘红芹,成为了这支主力军中的“领头雁”。峨桥镇17个村居,潘红芹是唯一一个女书记。从年初防疫期间的逐户摸排、购药随访、防疫宣传等,到现在防汛时不分昼夜地巡查背水坡隐患点、清障修路、开沟导渗、装沙堵漏、安排民工调度,潘书记秀气的背影总是在防汛最苦、最难、最危险的防汛段出现。

“二十多年前请战一线战汛,如今汛情再次席卷,我虽然不再壮年,但还有些体力,还想再为父老乡亲拼一把”,老潘向村里请战防汛一线。如今已年近七旬的潘诗玉,再次走上了漳河圩埂,不同的是,与他共战漳河雨水的防汛抢险队伍里,多了他的女儿潘红芹的身影,也多了他的女婿佘祥进的身影。

佘祥进不仅是一名退役军人、党员,更是继承岳母赵仕兰的神圣职业,虬保村村医。防疫时他和妻子潘红芹携手战“疫”,大汛当前,从赠药、量血压,到巡堤查险、清沟排渗,他依旧没有缺席。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一家忙碌的身影,他们是虬保村当之无愧的“守护者”。(朱晓玲  杨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