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梨都”砀山大多数村庄不同,朱楼镇梁寨村并没有一眼望不到头的果树,90%以上的耕地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传统农作物,群众收入偏低,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手中无米,叫鸡不理”是当时梁寨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梁寨村紧抓基层党建,夯实基层基础,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村级集体经济“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实现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重大突破,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眼下,走进梁寨村,一块块覆着薄膜的红薯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一座座独具特色的生态养殖基地映入眼帘,到处是一派辛勤劳作的田园景色。村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建起了美丽乡村,家家二层小楼,小广场、健身器材、百姓大舞台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2018年,梁寨村新一届村班子组建,支部书记单圣领立即带领班子对村集体经济等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发现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面对全县即将脱贫摘帽的大形势,村班子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咱村要啥啥没有,想让农民致富、村集体增收?我看难!”单圣领在村里走访的时候,村里一些群众根本不相信已经穷了几十年的村子能有好的发展。也正是这句话,激起了单圣领的犟脾气:“人家村都想办法、找路子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咱村的人一点也不比人家差,凭啥我们不能致富、增收,过上好日子!”
单圣领说干就干,带着村班子入户开展调研,召开村民座谈会,与村里的种植能手一起想办法、理思路,并积极寻求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经过科学论证,发现梁寨村土地土层深厚,含丰富有机质,属疏松、通气、排水性能良好的沙壤土,十分适合红薯生长,再加上梁寨村的红薯粉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周边地区有一定知名度,村班子讨论决定将红薯产业作为村级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朱楼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党总支通过整合上级扶持资金,入股龙头企业200多万元,由县农委规划审批红薯种植基地1000亩。引进商薯19、烟薯25、烟薯26、徐薯等优质红薯品种,与徐州农科院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配备大型成套耕作设备,实现了红薯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的规范化生产。形成了“育苗——种植——收购——储存——磨粉——成条——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并注册了“薯卖郎”红薯产品商标。每到秋季,各家各户种出来的红薯及红薯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等渠道销售,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梦。
梁寨村党总支借助国家好的政策和帮扶单位资金扶持,发挥全体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在村班子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粉条加工项目、红薯淀粉加工项目、红薯种植基地项目、菊花乡村旅游项目等,实现了农民致富、农业增效、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初步目标,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截至2019年底,梁寨村依托红薯全产业链和菊花全产业链已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0余万元, 160户贫困户实现直接分红,每户增加收入近7000元。 (通讯员 崔猛 李明和)(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